王莽改革大潮中,百姓与豪族间的隐性情绪悄然滋生,然而这位大圣人却未能在短时间内洞悉。
王莽沉浸在民间反响热烈的假象中,刘歆等人也因此大受鼓舞。
他们认为,既然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顺利启动,那么下一步的经济和金融改制便指日可待。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本末”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金融概念。
其中,“本”指的是农业,而“末”则涵盖工商业和手工业。
儒家学者坚信,天下贫富不均、荒年战争导致的饥荒,
除了土地制度不合理的客观因素外,人们因短视,舍本逐末的主观选择也是罪魁祸首。
汉朝,作为一个铺张扬厉的时代,对高官厚禄和奢侈生活的追求已成为其独特的时代印记。
然而,这种风貌却令儒家学者忧心忡忡。
他们认为,新朝肩负着解决资本肆虐下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的重任。
为了治理贫富分化,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重农抑商、损有余而补不足、管制货币以节制货物流通、削弱易发财的经济部门。
这一逻辑链条在儒家的思辨中逐步展开。
随着这一思潮的涌动,始建国二年,刘歆正式向王莽上奏,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引用周朝的泉府制度为例,指出周朝设有专门管理货币的部门,负责平价购销货物,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正是《周易》所倡导的理财之道,即儒家理财应以道义为先,而非单纯追求利益。
刘歆等人借此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意图:
“尽快启动财政、金融、税务以及经济方面的全面改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刘歆的奏疏被呈上之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直至新朝末年,
王莽以雷厉风行、持之以恒的态度,一道道下达了改制的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