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都市 > 年代:重回79做文豪 > 第26章:北贾南方的第一次见面

第26章:北贾南方的第一次见面(1 / 1)

陕西文艺编辑部。

一位29岁的编辑苦笑着看着自己手里的退稿信件。

作为陕西文艺的编辑,他在不少刊物发表过多部短篇小说,比如《优胜红旗》《月夜》还有《雪中红梅》。

但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却始终无人问津,陕西文艺的同僚们不看好这篇作品,总编辑希望他能修改修改,而他选择投稿的其他杂志报刊,无一例外选择了拒稿。

短短两年时间,他被全国大部分报刊拒了个遍。

今年他29岁,年底就要过30岁的生日。

原本想在三十岁之前写出一部中长篇的壮志,眼看就要破产。

这位长相微胖、状似有点婴儿肥的编辑同志,五味杂陈地看了一眼曾经的得意之作,名为《惊心动魄的一幕》的中篇小说,旋即深吸了口气,提笔在信纸上倾诉起来。

“方兆中同志:

你好!我在燕京晚报上看到了你的文章,由此深为触动,想到了自己写作困苦的这些年……”

……

人文社

门卫大爷刚拨通电话,徐编辑正同一个年轻同志从二楼走下来。

“社里‘外国文学出版社’的副牌要在六月挂,《当代》第一刊又要在六月出,现编室都是除了两个年轻编辑都是老前辈,少不得咱们多盯着……哎!这是……兆中!”

副牌,指的是大出版社底下的下属出版社,一个出版社可以有多个副牌出版社。

比如人民文学下属就有音乐文艺出版社、通俗文艺出版社、艺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等等,都称作副牌。

人民文学的外国文学出版社于1979年6月挂牌,专门出版外国古典及近现代文学著作。

徐编辑惊喜地快步走下楼梯:“我没想到你这个时候过来!刚才主编还在和我提你在燕京晚报上的那篇文章呢。”

这一头,方兆中正在和乔雨青讲述自己投稿的前因后果。

对于一个文学热情相当澎湃的文艺女青年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个有着怎样意义的地方,简直无法形容。

能在这里投稿件发文章的作者,不是有着深厚资历的老前辈们,就是写作天赋极高的怪才。

乔雨青内心的波澜一重高过一重,尤其是,当她听到现编室的编辑邀请他到社里做客的时候。

最开始她真以为方兆中是来燕京旅游的,顺便游览游览人文社来着……

方兆中笑着挥了挥手:“徐编辑。我正好预考结束不久,想来燕京散散心。”

徐编辑立即会意:“招待所就在人文社大院,距离烧酒胡同不远。外面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朝内邮政所,寄信写信写稿都方便。这位是?”

“这是乔雨青同志,她父亲是燕京师范附中的老师,正好从昌北来探望父亲,所以我们一道过来。”

徐编辑和乔雨青握了手,眼神里显然有八卦的意味:“雨青同志,你和兆中一块住招待所,还是怎么安排?”

乔雨青方从震惊当中调整过思绪,说话略有些局促:“不用麻烦,我待会儿就要去燕京师范那头……”

徐编辑领着两人往里走,穿过前面的接待部,就到了人文社内大院。

“你要不来,我还正想写信问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写什么?是专心把《风声》写长了,还是在扩写长篇之余,也写写别的作品?”

“按理来说,自然是专心钻研一部作品为上。”方兆中说道:“但我刚从事文学一行,还是想多练多写,增长练笔的经验。”

从挣钱方面来说,他肯定更想写第二部长篇。

《风声》是半创作性的作品,有着对原著剧情的印象,他在写稿上耗费的时间不会太久。短则两三个星期,长则两三个月,一部“电影版”《风声》总能跃然于纸上。

《风声》下一部写什么?他立即想到的是《潜伏》,但随即又否定了这个想法。

两部接踵而至的谍战容易给读者造成审美疲劳。

也想过写《大明王朝1566》,金句太多了,什么“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还有那句最经典的,嘉靖道长怒吼着喊道:“朕的钱——”

但放在这个时代,台词着实有点尖锐,也莫名有几分含沙射影的意思在,不好写。

最好是和谍战相近,但又与《风声》不太相似的作品。

《亮剑》还不错,可以暂定。

当然,真要写《亮剑》,只能有上部,不能有下部。

“想往军事题材方面靠靠,但有了《风声》,就暂时不碰谍战,我想写写大场面。”方兆中如是说道。

“好啊,大场面好。前段时间市里开文艺座谈会,出版社和北影厂、电视台的同志们坐在一起,讨论现在慢慢开放了,要把更多的文学作品影视化。”

徐编辑顿了顿:“可惜的是,大会才开不久,如今有新思想新面貌,能打破传统局限性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少。”

新思想新面貌,那么《亮剑》就有点不符合形势了。

79年以后,整个80年代的文艺圈与“拨”字诀相辅相成,什么《乔厂长上任记》、《干校六记》还有《三八节有感》,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应运而生的。

人文社大院,一个摘花的小姑娘映入了方兆中的眼帘。

几乎是一瞬间,一道灵光如同惊鸿照影般掠过他的心头。

“或许,也能试试别的题材。”

“有什么想法?”

说话间,一行人抵达了招待所。

这是一栋数层楼高的筒子楼,门面朴素干净,内里打扫的十分整洁。

方兆中刚想回话,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从楼上传来。

一个微胖的中年同志从楼上走了下来,徐编辑笑脸迎了上去:“贾老师。”

“小徐同志!”

贾老师,还能有谁,这年头在文艺圈里姓贾的不就只有一位——贾平凹。

这时候的贾平凹还没写《浮躁》,更没写《暂座》。

“我才开完会,明天就要回陕西去!这几位是?”

徐编辑介绍道:“这位是方兆中,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年轻同志。”

贾平凹热情地和方兆中握了手。

嗯,未来北“贾”南“方”的第一次见面。

最新小说: 国家惊了,神话刚降世你成神了 让你直播讲名著,你说红楼是鬼书 没毕业,我就娶了美女老师 我在风花雪月中等你 绝品天眼 今夜离港 流氓老师 被儿媳赶出家门后,她闪婚了豪门大佬 不原谅!真千金断亲后全家悔断肠 都市之天上掉下百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