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没置可否,又显化出第十八章来: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看了也干脆只管想下去:
这章是接着第十七章针对现实讲为何“统治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原因和结果。
着重强调了就是没按“大道”来行政,即“大道”被废弃了。结果就开始出现对仁义的要求以及智巧百出,大伪行于世;天下诸侯之间,六亲不和,就有人提出要讲孝慈;国家被搞得一团昏乱了,就又开始希望有忠臣出现,来扶持王室。
反过来说,若是“大道”还在,即在以道治国,天道公平公正,人人皆仁义,这又何必特意地去彰显仁义呢?
若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说,就是天地是公平的,它就没有必要向谁倾斜,以显示其仁。
而人人公平,必然不会出现不义之事。那又何来“义举”呢?
故而,倡导仁义,实则反映出了“大道废”了,天下不公平了,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下不公,才得靠施行仁义之举。
当然,这可能针对的是春秋未期社会上对施行仁政的一种呼声!
按老子的说法,那都是不以道治国,反而想凭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的做法罢了!
所谓“仁政”,不过是丢弃了“大道”的伪仁与伪义而已!
而“智慧出,有大伪”则针对春秋诸大国争相聘请贤人为相,实施一些有“政治智慧”的策略,来达到强国争霸的目的。
以老子的认为,那些贤相的治国方略来治国,并没有落脚到治理好社会的根本上。实则是心存大奸大伪,玩弄天下于股掌中而已!
根本点就是,那些贤相的一切“政治智慧”,都不过是为国君收刮天下而富国强兵而已。对老百姓而言,实则没获得任何利益,甚至于反而更加要承受更多的负担!
因为君王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用到争霸上去了,这必然需得“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要靠老百姓扛着!
不行“大道”,各诸侯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弄得六亲不和了,就有人重提要讲孝慈了。希望能回到西周时,大家按辈份相尊、兄弟相亲那般,共拥周室,重建好社会秩序。
这实则针对的孔子他们儒家那派所提的“以礼治国”的主张!
在老子看来,这也无非是舍本逐未之举而已!是缘木求鱼,根本不得要领!
事实上呢,孔子最终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了。所以他感叹道:“道不行,吾将乘浮槎于海!”的嘛!
当然,孔子的“道”,绝非老子所言之“道”。他想不到那么深的层次上去!
我想到此,太上老君竟会心地笑了一笑!
当初孔子向他“问礼”时,他也只是免强地应付了下孔子,说“你小子还可以嘛!”,但并未向他点明要害所在。
可能老子也向孔子开导了的!但奈何孔子根本懂不起呀!
这只弄得孔子觉得老子犹若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无法理解其思想!
当然,具体情况不可考了!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如此草草一笔带过罢了!
而各诸侯国内昏乱起来,就又提出要忠君了!
这也有点儿像在针砭孔子所提的忠君思想一般。
老子认为,以道治国,大道行于世,国家就平宁,政治必清明。大家各施其责,各尽其能。如此根本就没有奸臣,又何必提啥子哪个是忠臣不忠臣的呢?
事实上孔子对此也颇为失望的。所以,他以曲笔写下《春秋》,想从历史上找到导致国家昏乱的原因。但他只找到了“礼崩乐坏”这回事,却根本不知道何以导致了“礼崩乐坏”!
这回太上老君却发话点评了下:
“没想到孔丘那小子也还是挺努力的嘛!他是只在半山腰上看山景而已!下面是危岩,上面却又雾霭重重,他哪里找得到路径呢?”
“即使他看到了丁点儿,可那也是前人走死了的路,他又哪里可能走通嘛!”
“这点我本向他说明过了的,奈何他那倔驴般的性子,还真牵引不回来!”
“哦!这回事葛洪晓得,他写进了《神仙传》里去了的!”
“不过,道之不行,足见一斑呢!于此我也没得办法得!”
这算是他对我所想的“连司马迁也不清楚他是如何点拔孔子的”这回事答复与说明吧!
其余无话,他又接着显化出《道德经》的第十九章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我细看了后想道:这章是紧随着上一章所述的大道不行才造成的智治、仁治、礼治等皆无奈之举进一步地指出该如何去接近大道地治理好社会了。算是从正面去说如何重树“大道”这回事!
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所说的是:真正高明的统治,绝对不会靠所谓的政治智慧来取得政令的贯彻执行的。而是最简单地谁都认为该那么干自然而然就那么去做。这样,民众就会获得很大的利益。
还是行大道无为而治的精神旨要嘛。
但从此句也可以看出这么回事来,那就是循大道无为而治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民利”!
“绝仁弃义”呢,是说最大的仁慈不是做表面上的“义举”,而是落脚到根本上去以道治国。这样民众就自然而然地恢复孝慈了!
老子认为,以道治国,大家都过得自然而自在,互相间不会争夺强占利益,那就肯定又会和和美美地相亲相爱嘛!
对此呢,我当然得加上一点儿自己的认识进去。
人群也是挺怪的。只有在两种情况才体现出大众一心来。
要么面对共同的巨大灾难时,大家都会奋不顾身地为争取种族的存留而努力。
要么就是面对吃都吃不完、用也用不完的物质条件时,大家才会“你好我好,点头磕脑”地一团和气。
所以,老子这种想法,得加两个条件,就是民生发展足够好了,并且社会比较公平,才能完全得以自然实现!
当然,老子在前面也说了“民利百倍”的。若按顺承而下来说,那就有那么个前提条件了!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指最高级的政治智慧是“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见利”,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
当然,这点我在前面与太上老君交流过了,他也承认了自己没有想得那么深入,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于如何循道地发展好商品经济,他还等着我出个方呢!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则是总括性地说,即使做到“弃智、弃义、弃利”都还不足以真正治理好社会。
“文”即“纹”。“纹理”,与“治理”同意。“治理”的本意就是按照玉石的纹理来治玉。当然,用到“治理天下”上来说,也有要顺着自然规律来梳理好社会关系的意思!
“故令有所属”是指“使心有所属”。即让内心安定的意思。
这最后句则说的是:要让人心安定,还得让大家保持朴素,没有私心贪欲,不去学习那些心机之术,没有烦忧。
“绝学无忧”并不是指不让民众学习就没有忧患了。而是针对于春秋未期,许多种“智者”的学说兴起,社会上许多人纷纷向这些“智者”学习经世之道。孔子也因此而成就了“至圣先师”的名头的嘛!
但在老子眼中,那些“智者”的学说,尽是些教人渔利的心机之说,反会乱了人心!人心一乱,就患得患失,忧从中来!
他还是主张人要回归到自然而然、憨厚朴实、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又显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了!
还是那回事,要让人们的生活回归到那种状态,得创造出足够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行。不是简单地就断绝得了世人的欲念的!
有些东西还真像打翻了潘多拉魔盒一样,要把魔鬼收回去,得费时费力!而非一蹴而就的事。
细想来呢,也的确该按“以道治国”来整。只是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得正确而又发展性也运用好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