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章老子讲谦让不争。
这章挺简单的。多少意译下即是:江海是百川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处于百川之下。
所以圣人想得到民众的尊重,必定会言辞谦恭而甘称下位;圣人想列于人民之前,必定会自甘居于民众之后。
所以圣人处于民众之上而民众不会觉得负担沉重,处于民众之前人民也不觉得受到了伤害。
所以天下之人总乐于推举他作为领袖。圣人就是用他的不与民相争的策略,来达到天下都不能与他相争的。
“不争”是道家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表面上略显怯懦,实则是韬光养晦之策。
老子把这点直接整合成对内对外的一致了。
对内,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必然就能取得民众的拥戴。也正因不争民利,人民就能发展得好,国家实力就能潜滋暗长地蓬勃提升,就可以更快地达到民富而国强。
对外不逞强争斗,可麻痹敌人,使之放松警惕,为自己获得相对宽松点的时间与空间用于发展自我。
最终必然还是凭实力说话的嘛!
对于《道德经》此章,有位叫张松如的评说:“这是向统治者献言,颇有点像班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
“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下而民不害”。
难道这不正是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吗?
事实上,封建统治者当中谁个能做到这一点呢?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辨证法的,这也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经济特点及其阶级利益决定的一种社会思想。
当然,他们只能把这种思想作为建议进献给他们所理想中的体“道”的“圣人”。
为什么一定会是这样呢?
因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水和阳光。”
可以看出,张松如先生看得比较深刻,老子为统治者献策都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呐喊。
抛开春秋时农民迫切需要国家权力保护的特定历史环境不说,自有国家以来,古今中外,何时何地人民不需要国家来保护嘛?
国家权力本就是社会公权,只是不同时期受不同阶级代表人物所掌握而已。
民重君轻,以民为本,任何时候都是政权得以长久必须遵守的不二法则!
谁不遵守谁就可能把自个给玩完儿!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取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死,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此章老子把抽象化的“道”具体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上来,明确地指出了该如何去以道治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是说:天下人都说我,道那么大,好像它什么也不像呀(这等于诘问“道究竟是啥东西嘛?”)。正因为道包容万物,所以它什么也不像。如果它像什么样东西,就显得渺小了。
“肖”,即像。“大”是广大。“细”即渺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我有三件法宝,持守就保住了“道”。这三宝就是: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老子对三宝作用的解释。
一,有了怀柔慈爱,就能带领大家面对一切(即“勇”,勇气。)。
老子认为,对人民慈爱,必然就可以团结大众。万众一心,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了。
所以,兵家也讲究“爱兵如子,方能士卒用命”嘛。
二,日常持俭,可以使自己贮备更厚实的基础,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完成更大的目标。这点老子在前面第五十九章提过的。
三,不敢为天下先,就能成为大家的首长。这上一章讲过。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这是从反面说:如果舍弃对老百姓的慈爱,却去逞强斗勇,必将孤家寡人地去面对一切;若舍弃平时的节俭,没有储备却贸然去做这做那,肯定会入不敷出,造成国库空虚而无以为继,最终失败;若舍去甘居民众之后而强行争权,民众不服也会导致政权土崩瓦解的。
所以,这些都是取死之道。
老子犹如看得穿未来一般,所列举这些无不在后来一一显现。
秦统一六国后却不安抚民众,还严刑峻法。
紧接着,秦始皇就开启了一系列的骚操作!
他派蒙田与扶苏将三十万精锐北筑长城,派赵佗将五十万军南征南越,还大修阿房宫及郦山陵墓。这使得国力耗费过大,造成真真切切的“天下苦秦日久”。为秦的迅速败亡埋下全方位的祸根。
当然,或许在他心里是区别对待天下民众的!六国遗民,他可能觉得并不值得善待!所以,徭役赋税,横征暴敛就成了惯常现象去了。如此,天下之民,如何会不反对你呢!
隋炀帝也不能量入为出。先是派百万大军征高丽,结果无果,大败而归,空耗军费。然后又修大运河,财政空缺太大只能尽力榨取于民,终惹得十八路烟尘反隋而迅速败亡。
项羽霸道上位也不能爱民安民,天下不服。纵使他英武绝世,也只能哀叹自己的败亡“非战之力”罢了。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此句老子重申“慈”的重要性。
就是说:如果真正做到慈爱人民,那么战则能取胜,防守就可牢不可破。老天要拯救他,就会用“慈”来保护他。
爱民,是老子政治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民生为大,民本自然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统治者必须真正地爱民。故中国总结出了个“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
安史之乱,叛军以优势兵力围困扬州三年,攻城不断。扬州城内最后以妇孺老弱为食,也能屹立不倒。何以?叛军根本不会顾及民众,不得人心。
所有这些,无不验证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