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玄幻 > 大道正途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再次狂讲《道德经》(五)

第一百二十五章 再次狂讲《道德经》(五)(1 / 1)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在前面第三十章、三十一章讲了对战争的看法:战争是不祥之事,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事,不可穷兵黩武。这两章老子则讲面对具体的战争,作为统治者必须知人善任,沉着冷静,不轻敌躁进。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说的是: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国君,会礼贤下士。

前面所讲的是选将帅的标准,最后所说的是君主对待将帅的态度。即选择帅才,应考虑这人不是逞匹夫之勇之辈,忍得住性子不易被激怒,善于根据战场势态机智灵活地与敌人周旋。而要任用这样的帅才,作为国君,就应该礼贤下士地尊重他。

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并极力向刘邦举荐。刘邦亲自接见了韩信,并问了韩信一些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韩信的回答当然使刘邦眼睛大亮。于是刘邦斋戒三日并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作为刘邦个人,也是独立带一支军队长年征战的人,其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但他拜韩信为将时,于他一生中是很少有的虔诚!

打下江山后刘邦还戏谑地问过韩信,自己与他相比各适合带多少兵?韩信说刘邦带十万足矣,自己则“多多益善”。

刘邦反问韩信“你能带那么多兵,干嘛受制于我?”韩信回答刘邦“你是善将将”。

这把刘邦梗得那个叫欢!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是说:礼贤下士,就是具备“不争”的德行,就是运用别人的能力。这是符合天道的,自古皆是如此。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综合巜帛书》及王弼注本而定)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说:古时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轻易主攻,而希望相机行动;我不敢贸然进攻一寸,而宁愿退缩一尺以避锋芒。”

这是老子引用古人军事方面的名言来说明以静制动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军事思想。

此中意义绝不仅是张松如所以为老子军事主张就“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保守主义,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首先,不主动挑起战事。这于“师出有名”上而言,就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也有利于激励军队士气。

次之,不轻率地贸然进攻,也是属于对战事负责的态度。虽然有先下手为强之说,但逞一时锐气,难免会骄兵必败。

再者,退而守之,避敌锋芒。一方面可以“老敌之师”(就如曹刿论战那般)。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准备更充分,伺机予以敌人致命的反击。

当然,还有利用己方熟悉的地利与敌周旋,拉长敌人补给线,便于开展游击战、运动战这些便宜。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被俄国军队以边打边辙拖垮的;抗日战争国共双方都认同了后辙集结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的嘛。

当然,在春秋及以前作战一般在平地上,且是双方列阵对战,倒不大存在后面所举状况。古人所考虑的道理,应该属于前面两三种。

经典的就是晋楚之城濮之战。晋退辟三舍,楚却贸进。结果楚军被晋军赶下长江洗澡了。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首先是夸张地形容轻敌贸然进攻者:行进没有队行,做起声势吓人,挽起袖子却没有高扬的手臂,做着打仗的架势手里却不持兵刃,眼睛里还没有敌人。

然后叹息:打仗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完全就是抛弃了作战经验啊!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所以,双方兵力相当对抗,感到屈辱愤慨的一方就会取胜。

“哀兵必胜”是兵家名言。

“哀兵”挟群起的愤怒,自然就把士气提到了顶点,作战时必人人尽力乃至爆发出超乎平常的力量,奋勇无畏,所以容易取胜。

老子说此,意在强调战争的正义性。

《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两章都是老子喟叹“道之不行”的。所以这儿就一起串讲了!

第七十章是说很少有人知晓他那“以道治国”的理论,更没人取法付诸实践。第七十一章则说天下统治者缺乏圣人的求知精神,自满而不取法“以道治国”。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两句是说:我的言论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施行。但天下人君没一个知道,没一个施行。老子在此感叹道之不行,觉得这么好的治国方略,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施行,可干嘛就没人采纳呢?

他很纳闷,但就是没找对原因。为啥统治者总热衷于他所厌恶的“以智治国”而不愿“以道治国”呢?关键点在于“以智治国”能迅速实现统治者的利益,而“以道治国”对统治者要求太高,且需要统治者先全心全意地竭力付出。

这好比种庄稼,是一手一脚地先开垦田地再努力耕耘最后有所收获舒服呢?还是只管等别人地里的庄稼成熟了就去东割一点、西割一点,结果收获满满来得安逸?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这是在抱怨那些不采纳“以道治国”的统治者“无知”。他说他的理论是有主旨有根据的,他所提的行事主张也是很具备纲领性的,不被采纳,只能说明那些统治者目光短浅,“无知”罢了。正因为统治者的“无知”,才使得他不为人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说:很少人知道我的理论啊,能取法(“则”即“法则”之意)我这理论的人就尤其珍贵了。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这句话是老子用圣人的形象来自喻。圣人常穿着粗布衣服(褐,葛藤或麻纤维做的粗布短袄,是最廉价的衣物),而怀揣着玉石。老子以此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虽然老子没能做出他所认同的圣人那样的治国业绩,但他的光辉思想还是一直照耀着古今,为后世诸多贤人所推崇,被尊之为最伟大的思想家。

西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还是采取了许多他所提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实施了“以道治国”的。从而也缔造了中华最辉煌的大汉与盛唐盛世。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这是说人若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自己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很糟糕了。

“尚”,敞亮明白之意。“病”,困顿、窘迫。这儿以此来表示状况糟糕。

老子此句意在说那些不愿听取他“以道治国”言论的统治者,就是“不知知”那种自满而不可救药之人。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圣人不会陷于那种糟糕境地,就是因为他们忌怕“不知而自以为知道”那种情况。所以,只有虚心地害怕自己自满无知,才能不会陷入困境。

从老子最后以圣人们虚怀若谷的做法来警醒那自满而不汲纳真知灼见的统治者来看,老子虽然失望道之不行,但仍寄希望于有人能够觉悟。”

我也不知是否我的神魂真的挺强大了,反正一口气讲了这么多,也没觉得累。我也观察了他们三个的神情的,也算都听得进去。

其实不过老子的原文难懂点,但经我解释了,也好懂得很噻!所以,估计他们都没有管老子的原文了,只听着我的解释与分析罢了!

我见他们都挺得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准备一夜讲过去!

如有佳话可称道,我们四人秉烛通霄讲读《道德经》,绝对堪称万界历史之最佳话!

算了,还是分一章再接下去吧!

最新小说: 封神结束,觉醒签到系统? 让我当傀儡皇帝?我直升陆地神仙 诸天大主宰 太古神墟 仙尊归来 雪鹰领主 提灯映桃花 善良的死神 穿越兽世,兽夫太凶猛 宠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