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赏的旨意是在当天下午就颁下来的。
还未落日,李昭、李世谟等人便被召集到麦铁杖帅帐中一同接旨。
大战之后,诸将官身上大多带着些血渍、战痕,可大帐内外俱都喜气洋洋。
自李景获封国公后,麦铁杖是第二例因高丽战功而晋封国公的例子,左屯卫上下士气俱是一振。
李世谟、李昭也很高兴。
奋武尉是从六品、绥德尉是从七品,不论对李世谟还是李昭而言,这样的擢升都算是极大的恩宠。
尤其李昭,从所谓的“义民”白身到现在从七品的校尉,这等擢升速度已可称惊人。
连李昭也没想到,渡河作战的战功封赏居然会是如此之快。
这让他对杨广的判断多少出现了一点误差。这位皇帝有的时候是真抠搜,但有的时候却又是真大方。
自己距离鹰扬郎将的目标,便又近了一步。
唯一可惜的是,大军刚刚重新整编,二十四军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两人的提拔暂时只能及于散官。职事官暂时无可晋升。
麦铁杖麾下并无偏将等级的空缺出现,他们所带领的部队,仍然只是百人规模的一队人马而已。李世谟对李昭说还可以争取,后面他会去做些交游。
不论如何,此次战事都算符合了李昭的期待。
他锤炼许久的军阵得到了充分检验,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也愈发有了信心。今日交战时,几次变阵都算及时准确,战术效果极佳。
之后,只消再做些许复盘调整,这种小规模战阵指挥他将更加的得心应手。
看着帐内麾下各个将官,麦铁杖满意的点点头。这位传奇先锋今日单人单槊,竟是压得数十高丽军士近身不得,已不是一句“悍勇”可以概括形容的。
此战大胜,除了他与几个圣旨上的名字外,左屯卫上下具有封赏。而且只有左屯卫作为大军先锋才有此封赏,这让他颇为得意。
麦铁杖摩挲着已经包裹好的伤处,笑道:“此战我左屯卫损失颇重,老夫已向陛下请旨,今晚时便会自散兵中拣选精壮,尽快补齐兵员。尔等各部不得懈怠,这些日子需尽快整编合练。”
钱士雄出声问道:“大将军,这辽东城被围,下一步定是要攻城的。左屯卫哪儿还有时间整编合练?”
麦铁杖哼了一声,故作严肃道:“这天底下的功劳也不能让咱左屯卫一家占了。得了过辽水的大功还不够?围攻辽东城自有其他同袍出手,咱们左屯卫该轮换休整了。”
钱士雄恍然,摸了摸脑袋,讪讪不再多言。
此战中,孟叉所部是伤亡最重的,渡河的百人队死伤已有六成,相比之下李世谟所部仅伤亡四十余人,还未过半,已是足显其精锐。
这也多少打破了李昭的固有印象,在他原本的知识里,似乎在战争中伤亡超过几成,士兵就一定会崩溃的。游戏中的效果也大多如此。
不过,结合实践看,只要组织度尚在,单纯的伤亡数字未必就会导致士兵崩溃。尤其是对进攻一方而言,先锋大量的伤亡本也是可以预见的。
当然,这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给李世谟所部补充的四十人是当晚就抵达了营寨,李世谟与李昭商议,新兵全部补充入另一个队伍,而张亮所在的队伍缺员则由老兵擢拔补充。
这样一来,张亮所部的战力仍然能最大限度得到保持。
在见识过早晨的轮番变阵后,李世谟对李昭的练兵能力大加赞赏,并与李昭商议,接下来趁着轮换休整,可以将整个百人队都按此标准整训。这样一来,军阵可做的变化将更加丰富。
李昭欣然应允。而当天夜里,李昭自己把所获的一百两银全都分给了所有麾下士卒,并按功劳大小给出了等差,一时间部众俱都欣喜异常,士气大振。
今日半天鏖战到底是让人劳累的,安置好新兵后,众人便即安歇。第二日清晨,左屯卫大营的拔营次序果然后调,大军继续向辽东城进发。
辽东城即汉朝时之襄平城,此时是高丽涓奴部的治所,更是辽东重镇,不论政治意义还是战略价值都是极高。
此时,隋朝大军破了辽水天险,兵临辽东城下,一时间四面围堵,喧嚣震天。
当真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
当日,隋朝大军并未急着攻城,杨广再度遣人向城内射了信件,再度劝降。
大军在城外扎营的同时,少府监和工部便开始紧急伐木,建造工程器械。隋朝大军的节奏看起来有条不紊。
然而,变化总在看似最平淡的时间点里突兀的发生。
当晚,来自皇帝御营的一道旨意传到了各个军伍。
左屯卫众将官又是在麦铁杖营中接了旨意,但这一次众人的表情都很复杂,直到宦官告辞离开,众人都久久没能说话。
麦铁杖一双眉头也是紧锁着,最后也只是对众人说了句“谨守旨意,不得有误”旋即便散了营帐。
与左屯卫类似,二十四军的军帐里,这一夜的气氛都是有些压抑的。
返回所部时,李世谟到底没能忍住,对李昭询问了看法:“贤弟,你说这陛下到底是如何想的?这是在打仗啊……”
李昭叹了口气,四下谨慎的看了看,劝解道:“兄长,且小声些。否则易惹人非议。”
其实皇帝的旨意并不算复杂,简言概括大致有三点要求:
第一,这一次兴兵打仗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吊民伐罪。所以,任何一军都不能独自行动,不能再搞什么奇袭、突袭,必须三道大军齐进,共同进攻;
第二,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奏报皇帝知晓,得到皇帝旨意后再行动,任何军将不得擅自行动,否则有功亦罚;
第三,高丽如若请降的话,即宜立刻抚纳,不得再纵兵攻击……
这三点,每一点单独去看似乎也都有些道理,可正如李世谟所言,这是在打仗。这三点几乎是把二十四军每一个将领的手脚都捆了个结实。
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现在所有命令都要奏报给皇帝决策后再执行,同时必须三军齐动,不准任意一军擅自动作,这就是开玩笑了。
二十四军之上只有一个皇帝,每三军却又没有指定统帅,谁来协调三军行动?
再说,这年头既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对讲机,靠人来传输信息,一个来回都不知道要跑多久,还得撰写行文回函,到最后黄花菜都得凉了。
这还打个屁?
二十四军的军将大多老于行伍,李昭和李世谟能看出的问题,他们没道理看不出来,可谁敢向皇帝谏言?
当面说皇帝是个傻叉,大概率会让自己失去说话的能力。
李昭倒是能从这些安排中窥见杨广的想法。
或许是之前挂帅出征没发挥太大的作用,亦或许是这一次统帅的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皇帝想在史书上好好露一把脸。
三道命令看起来奇葩,但无非是在强调一个前提:这一战不管怎么打,都必须要在他杨广的微操和指挥下取得胜利才行。
再精简一下,他旨意传达出的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别抢了老子的C位。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周期性,每个时代可能都有位委员长,他们自始至终都拥有迷之自信,沉醉于战场微操。
当然,这些话可以在心里转转,做个分析,但现在真不能多说,否则就是诽谤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