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广告虽然内容极其恶俗、让人极度厌烦,但是不可避免的让消费者记住了。
而且消费者们会在提到相关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内就想起了此商品,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成功贴上了标签。
一个好的标签是无价的。
就像是苹果公司,在后世有无数的粉丝。但是它的手机真的有性价比吗?
所有人都清楚。
但是只要是买苹果手机的没有人是冲着性价比去的。因为苹果公司的标签就是创新、极简、用户体验强,引领科技的潮流。
这就是贴上标签后带来的品牌溢价。哪怕苹果公司偶尔做出一个平庸的商品也会有人买单,这就是标签乃至多重标签的力量。
说到广告,自然要有做广告的人才。
在莱昂眼中,广告人才分为四等。
三流的广告人才做复制粘贴,二流的广告人才做排列组合,一流的广告人才做内容创新,顶级的广告人才做商品的标签和客户定位。
而顶级的广告人才已经超越了广告业的边界,向着上游咨询行业延伸。
他们不是去咨询公司做公司规划,就是拿到投资人的钱转行自己做老板创业了。
企业的定位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制作的商品品、文化、国情、时代、销售区域等等因素综合考量。
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再经过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准的。
众多盛极一时的公司会消亡的原因,就是企业主营商品的定位没有找准。
虽然靠着时代红利猛打猛冲发展很快,但最终却暗淡收场。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后世一流广告人才几乎绝迹,二流的都少见。
因为电视台和互联网高额的贴片广告费用,逼迫商家只能承受十几秒乃至于几秒的时间广告费用,这么短的时间内显然无法完整讲述一个故事。
所以基于此,很多商家倾向于洗脑广告,在最短时间内是让消费者记住他们产品的核心卖点。
比如“找工作,就上XXXX”,“收礼只收XXX”,“怕XX,就XXXX”,“XX技术哪家强,XXXX找XX”。
类似这种的实在是太多了。
消费者认为他们的广告拍的很无语,但是只要能让消费者记住它,并且知道产品是做什么的,那商家就赢了。
比如需要找工作的时候,消费者忽然想起了那个“找工作,就上XXXX”的洗脑广告。
虽然消费者觉得他的广告真的很烂,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下意识的还是在搜索引擎上搜寻了这个拍出洗脑广告的公司的网站。
因为它已经在消费者的脑子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俗话说黑红也是红,明星的流量不管是捧的还是骂的,只要有大流量,品牌就会掏钱。
至于是不是黑子多,那品牌是不在意的,他们在意的只有曝光量。
要不然流量明星也不至于能够风靡一时,哪怕他们没有作品,也没有专业水准,但是谁在乎呢?
只要曝光量足够高,品牌能被记住,哪怕是骂他们的人多他们也是不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