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荷包和玉坠子都被忍冬收在了自己的竹木匣子里,那匣子如今被她带进宫来。匣子里面也只有几件换洗的衣裳跟些皂角,针线,汗巾子,几样旧首饰。
荷包里头盛着二十几个钱,几块碎银。玉坠子报备时说是乡里女眷的物件,留个念想。
爹从前不大愿意忍冬读书的,大姐走后,却盯着忍冬她们姊妹的功课比弟弟更严厉。山庄的先生向来不罚手板,爹却是要抡着扫帚打人的。
忍冬心底其实怨爹娘当初就那么让大姐给人家做了通房,也怨爹对她和妹妹格外粗暴,娘处处都偏着弟弟。但不知为什么,经了这一路,最终还是想着怎么帮扶家里头。
家里几本书还是忍冬开蒙时留下的,纸张金贵,书本更是,要三个人轮流看。弟弟妹妹开始会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忍冬在夜学里头学着做女工,打算盘。上课的时候,山上砍来的柴,打来的猪草就都靠在书院墙边。
忍冬确实拼命,书院里的杂活她都干,浆洗,烧火,搬物,缝补,好歹能挣些花用。有人叫她跑腿,她路也熟。
她心里总是害怕,她怕自己挣不了钱,做不了活,往后也像大姐一样抬进谁家做个通房,当个姨娘,那么轻飘飘地死。她忽然又有些生出一股阴暗的庆幸,自己生得没有大姐和周二姑娘漂亮,又干惯了粗活。大户的老爷,往往不会瞧上她这种乡下丫头。
一股“想靠自己活”的执念日夜不停地抽着她,让她陀螺一样转。一双手越发结实,脚踏在地上,也渐渐像是有了根。
书院里的贵女公子们偶尔会落下些用过的纸张,不要的笔墨,她洒扫时都小心收着,带给弟弟妹妹。有时她也会挑着扁担去县上,卖柴卖菜,也卖掉她和娘的绣品,再买来绣线和料子什么的带回家去。
爹几乎风雨无阻地下地耕种,农闲就给大户人家帮工。娘挑花的手艺很好,农闲时就在床边做活计。弟弟妹妹也渐渐地会放牛喂猪,照看牲口了。
他们家没了个人,日子也好歹那么过着。
-----------------
只是大姐走后,娘的身子几乎急转直下,下地艰难,有时连针线都拿不稳。村里的神婆看不好娘的病了,叫他们去山下县里医馆请郎中抓药吧。
忍冬就这么认识了香薷,她到医馆的时候,香薷和她表哥杜仲正要上山采药,就一道过来给娘瞧病。
杜仲瞧着瘦弱,神情却总很温和,说话慢慢悠悠。他会极耐心地教他们姐弟三人辨认山上简单的草药,好能省下些抓药钱。香薷那时年纪也不大,头发老被银冠扎得紧紧的,不苟言笑,总一副专注的神情。香薷教她煎药时总习惯地微微扬起好看的下巴,有点像书院里板着脸的那位女师。
俩人给娘把了脉,说是痨症,痨症难治,只能先按着方子抓药挺一挺,看看有无转圜的余地。
有了这桩事,忍冬做活更拼命了。之前的银两,不少都拿去抓药了。杜仲和香薷上山采药的时候总会过来瞧瞧,给娘把脉,再留下药材。
过了些日子,朝廷要“推新政”,要征人去筑路。皇差最紧要,半分容不得商量。爹去服徭役,娘身子又实在弱,忍冬就没再去念书,在家里跟娘一起下地,照看弟妹。
杜仲大哥去给朝廷服役,只有香薷来给娘看病带药了。
她也会留下一段时间,一边在院子里挑拣草药,抄录着什么,一边跟忍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
香薷要在院子里待着的时候,总带着些文稿。她和忍冬说,盼着这路早些筑好,杜仲就能回药园子里照料草药,她好继续坐诊,他俩的医书已经许久没有进展了。
香薷和杜仲是青梅竹马,他俩早就定下婚约的。杜仲热衷方剂,香薷说的药园子就在杜家药铺后头,他们有时多给方家拿的药也是杜仲种出来的。香薷精于诊治外伤,针法精到,药田旁的小草庐里就挂满了她绘的各类图纸。
这两人很像画本子里的神仙眷侣,杜仲瞧着香薷时,眼里浸满了温柔。香薷挂念杜仲的时候,话也不自觉地多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
筑路很消耗体力,忍冬家开火方便,有时她会多做油水足些的饭食,给香薷捎上腌肉腌鱼带走。
男人们被拉去服徭役之后的一段时日,她们家的境况似乎再度急转直下,骤然坏了下去。
有天爹回来时浑身是血,腿已经断了,是一个官爷领着吏员把爹抬回来的。
他们来时,忍冬刚给娘熬完药。爹的干饭、鸭蛋和半碗小鱼小虾都焖在锅里,她领着弟妹,围在院里的四方矮桌边,就着腌小鱼喝野菜山芋粥。
那几个吏员像扔条狗似的,把浑身是血的爹撂在院子里,打量他家院落和桌上未收拾好的残羹,嗤了声晦气。
“你们家男人命不好,给朝廷筑路没留神伤了腿,上头体恤,还叫哥几个给你们抬回来,辛苦钱么,就不要你们的了。”
那官员原本就面色不善,很不耐烦地摸出一个装着银两的小袋子来,撇在地上,砸出一层小小的土花儿。
“呐,朝廷的抚恤,叫你们捞着了。”
忍冬捏着碎银,手心硌出印子来,死盯着他们。
大约那些人被盯得恼了,为首的那一个狠狠一脚踢在她心口,又有人把她重重掼在地上。
“丧门货色!上桌吃饭吃的你敢瞪官爷了?!”
“翻天了,不光小妇养的贱种忤逆爷,干活的杂碎与爷为难,一个贱种也敢与爷较劲?”
他很高壮,拳脚落在忍冬身上,下手没怎么留情。他仿佛积攒了许多的不如意要在她身上发泄出来,咒骂里甚至隐约有些快意。忍冬努力瞪大了眼,从被血糊的眼眶子里看到居高临下的几人脸上带着讥诮,有个方脸少年想拦,被另外几人推搡开了。
他们见她没有告饶的意思,越发起劲。
“乔爷您看这丫头还不服不忿的,不知摆脸子给谁看呢!”
“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以为多金贵是吧,狗仗人势是吧......跑是吧?!还跑不跑了!跑不跑了!”
小妹吓得大哭,弟弟抱起比他还高的扁担朝为首的那个砸,也被一脚踢开,那矮个少年接了他一下,才没让弟弟的脑袋砸在磨盘上。娘从屋里艰难地出来,也吓傻了,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
“官爷......官爷,是小人们冒犯官爷,是这丫头鬼迷了心窍冲撞了官爷,求您发发慈悲饶她一命吧......”
忍冬发不出声,她被打得一头一脸的血,本能护住头腹,胳膊腿也像火灼一般。
“乔爷,各位头你们收收手,咱们不必跟个丫头过不去......真打死了人有损您各位清誉的.....”一个有点沙哑的少年声音传来,那些人才悻悻住了手。
这些衣冠威风的吏员俯视着他们,为首的那“乔爷”似乎终于从他们身上得了足够的尊严,又咒骂了几句,扬长而去。那少年跟在几人最末,似乎想说什么,又被那几人唤走了。
低着头的小弟脸上挂着和忍冬一样的神情,死死咬着牙,眼里几乎迸出血来。娘和妹妹给他们三个裹伤口,哀哀地哭。
他们的血就这么淌着,渗进泥里。
后来,后来如何呢。后来忍冬养了些日子,又开始干活了。她头上被打破的一块凹了下去,不甘和怒火都在疼痛里被嚼碎吞下了肚;爹的腿伤得重,于伯伯和山庄的几名先生给家里送了些药和干粮。
香薷隔几天就来给他们换药,治伤口。像从前教忍冬煎药那般,仔细地教妹妹给伤患换药。每次治过伤,香薷都会帮行动不便的他们干些活,再趴在院中的石磨上认真记录下几人伤情,好回到医馆询问她久负盛名的神医祖父。
她几乎穷尽毕生所学地帮爹治腿,但接骨何其困难。后来她祖父田郎中也亲自到山上来过几趟,终究还是无能为力。
老郎中说爹的腿骨几乎碎裂,以后极难再站起。
方家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壮年劳力,所有的担子几乎都压在忍冬身上了。再之后,香薷也于一个清晨,浑身泥水地倒在了方家院门口。
她眼圈红肿得像核桃,手里紧紧攥着什么,仿佛已经十分疲累,依旧不肯闭眼。
忍冬出来挑水,看到这一幕,吓了一大跳。香薷看到她却像放了心似的,昏死了过去。忍冬赶紧把她背回屋里,给她换衣擦身,撬开牙关灌了些米汤进她嘴里。吊住精神。
哪怕失去意识,香薷的手还是死死地攥着。忍冬等她恢复些意识,才将东西拿出来,才发现她掌心早已经被掐得血痕累累。
那是两枚奇怪的弹丸和几块没见过的织物碎片,碎片上除了泥水外,还染着极深的血迹,她不知道此物有何作用,只是小心地装好。香薷一醒来就找东西,忍冬赶紧给她,又小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儿。
这姑娘向来清傲笔挺的身板像是骤然散了架,她离魂失魄似的许久,才从喉头一字一顿地挤出一句话。
“杜仲没了。”
忍冬虽有些预料到是杜仲出了事,却没成想,是丢了性命。
“不对的,不是落石,不是落石,忍冬你信我,我有证据的,我没疯......仵作怎么可能验不出来,怎么可能......”
她紧紧抓着忍冬的胳膊,眼里满是焦急。
“有人故意的,杜仲反抗过!我在泥水里捞到了证据,他们不认,他们说我疯了,想扔证物,我不让,我不让,我抢走了......”
香薷又哭又笑,捧着那个装着“证物”的小袋子,像捧着希望一样对忍冬证明她的结论。
“香薷,我信你”
忍冬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揽住了香薷,轻轻拍着她的背,不停地说着“信她”。
香薷在她怀里泣不成声,哭到日暮,直至夕阳给她的脊背镀上一层猩红的颜色,才离开这方小小的院落。
临别时她们相互道了句,千万保重。
-----------------
路还没有修好,忍冬从未经历过的饥寒就来了。那两年天冷得格外早,山路也分外难走起来。
已经咳到直不起腰的娘佝偻着身子,抵着坐在蒲团上的爹一步一挪。忍冬领着小弟小妹,一家在江南晚秋阴冷的田间和老天抢些收成。即使免了田赋,他们的年成也完全不足以支撑度过这个早来的冬天。
“等日子好过了,咱们一家子去县城逛集去......给爹熬骨汤,到刘氏客栈买上一摞葱油饼,冬姐儿最爱吃他家的炝糟鸡脯,再给迎春盼夏买上炸八块,闽生果......”弟弟妹妹盯着被舔着精光的粥碗,要哭不哭,娘枯干的手摸着他们的头发,声音沙哑。爹娘的药停了,都瘦得厉害。一家子缩在屋里,借着彼此的体温存下些热气。
刘氏客栈的两口子厨艺好,客栈原先只是给江宁二州的渔民贩夫歇脚,供些酒饭;后来开港通商,天南海北的客商都到这儿来,刘家夫妇也慢慢儿地会做天南海北的菜,店面扩了不少。
人饿的时候总会想到吃,忍冬老是想到葱油饼里芝麻盐的香味,入口暄软的烫面,绿油油的葱花;忍冬以往去县里喜欢买上几张葱油饼,卷着犹带些土腥味儿的腌小鱼,一边赶着回家的牛车一边吃。银钱多些的时候能买炝糟鸡脯卷着,入口是浓烈的酒香混着鲜甜。
闽生果和炸八块这样过油的炸物是幼童们最喜欢的。刘家大女儿阿桂在夜学里跟姜师傅学了很多新奇菜,她家炸八块比别家的香酥,汁水丰盈,还有酸甜的酱汁配着。
掌柜家的女儿们总在麻利地忙进忙出,招呼客人,阿桂见忍冬这样的同龄孩子来总是很开心。年纪相仿的孩子们总是能说上许多话,从农产到集市,再到哪里搭台演了木偶戏。
也不知道刘家在灾年里过得怎么样,能不能熬得过去。
这场江南雪灾始料未及,不仅江南农户年成差,连冰期都提前了。以往凿开薄冰能钓鱼,那年河面冰层又厚又硬,镐子砸上去震得人手生疼。海港的商船进不来,只能抛了锚,雇沿海的车马往内地运货。可陆运也因为路况恶劣脚程极慢,吃喝挑费也是大问题,并没有多少商队有能力负担。
吃的用的越来越少了,开始还能靠着些积蓄,典当东西换粮食。后来几乎只靠着富户和赈济所放粮过活。赈济所粥水也渐渐稀薄了,干粮越来越少。先一段时候还有籼米和高粱、山芋熬的稠粥,后面粥里就只有树皮、杂草混着掺了砂和麸皮的杂面。
那样的稀粥灌进肚子里饱不了,土和血的腥气几乎日日在喉头哽着,上不去也下不来,肚皮里只有水声,他们就在一片死寂里感受生命日日衰败下去。弟弟开始还会叫饿,后来没有力气了。
熬到了京中来人施粥的那天,娘和弟妹都饿得起不了身,忍冬一个人找出籍册来捏在手里,出去领粥。
忍冬之前的伤在冬天还是刻骨地疼,她支着竹竿,在一众和她一样的乡民队伍中,往赈济所领粥。忍冬生得瘦小,眼珠泛着血丝,死死盯着不远处升起的炊烟,甚至在恍惚间就能闻到谷物在锅中翻滚升腾起的香味。
寒风轻易吹透她的衣裳,江南地界冬日从来没有过这样冷。连腿脚都只是麻木地挪,她的根基那样浅,只要一阵风来就能吹断。赈济所外的街道人头攒动,所有乡民都像是倒伏在寒冬的枯槁庄稼。
路边不少倒下的灾民,有的面色已经紫了。一些裹着面巾的人排列有序,过去探他们的气息,没了气息的就直接抬上一辆板车拉走。周围的人对此也只是麻木,目光只盯着散发着热气的粥锅。
饥饿的人对于食物的气味总是分外敏锐,忍冬好庆幸,他们那时至少熬到了上头派粮食下来,至少还没有糟糕到以人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