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珍珍无奈地摇头苦笑,恰见佟紫兰满眼不赞同之色,悚然一震娇躯,赶紧敛了神色。佟紫兰见柳珍珍尚有不解之色,郑重地道:“姑娘,自来‘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走在路中间,站在门口,既挡了别人的路,还有碍观瞻,显得不端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姑娘首要慎独!”
柳珍珍讷讷无言,只好屈膝一礼,道:“弟子受教了,必不再犯。”佟紫兰点点头,转身边走边道:“那咱们下面就讲一讲用餐的礼仪罢。”
“中原腹地连同周边一众藩属小国,用餐主要的辅助器具就是筷子。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有两根,太极是一、阴阳是二。《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为‘兑’卦,就是‘口’;筷子长又直,长对应为‘巽’卦,就是‘入’。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周易》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是谓:花孤无类,真灵不成。亦如雌鸡之卵,焉能抱雏?又如:女子无夫,男儿无妻,怎能生育?《雪心赋》中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有此意。
用筷子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用筷子一忌三长两短,即为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象征棺材和死亡;二忌仙人指路,即为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吃饭时用筷子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三品忌箸留声,即为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不时发出声音,更是令人生厌;四忌击盏敲盅,即为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如同乞丐要饭;五忌执箸巡城,即为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显得目中无人;六忌迷箸刨坟,即为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七忌泪箸遗珠,即为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八忌颠倒乾坤,即为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九忌定海神针,即为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用筷子扎着食物仿佛未开化的茹毛饮血的蛮夷;十忌当众上香,即为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十一忌交叉十字,即为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因为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十二忌落地惊神,即为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因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
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为‘千夫所指’,这也是不可为之举,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用筷子把碗拖到跟前,也不可为,这表明十分懒惰。夹了菜又不吃,反而再去夹别的,有嘴大喉咙小之嫌,表明挑剔而又贪婪。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常不吉利。有放筷子的用具,还把筷子横放在碗上,也不可为,筷子不用时应置于筷托之上。”
柳珍珍点头表示明白,佟紫兰点点头接着道:“宴飨称作筵席,作东道的一方,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英雄排座次’,既设座,就要以主宾、尊卑、长幼、亲疏来分出座次,从而有序入座。一般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最尊最长者居于首席,最卑最少者敬陪末座。设在堂上的筵席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二、四、六、八,右手边为三、五、七;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另,父子不同席。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菜,继以最贵肴馔。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劝食。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即便于食用的在右,反之在左。进食次序为先食后饮、先菜后肉、先饭后果品。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食前要“摄衽盥漱”。摄衽是系好衣带,整好衣襟,衣冠整齐入席;盥漱是洗手漱口。
入席之后要看主人示意或动作,不能贸然食之。尊长者拿起筷子之后,卑幼者才可以随之拿起筷子;尊长者放下筷子之前,卑幼者不可以抢在前头放下筷子;但是尊长者已经吃饱,放下了筷子,卑幼者也要紧随其后放下筷子。
《礼记》讲‘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就是说明用餐时最基本的礼节。
‘共食不饱’即为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共饭不择手’即为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毋搏饭’即为不可过量抓取共器中的饭食,有争饱之嫌;‘毋放饭’即为不可把饭取出后又放回共器中;‘毋流歌’即为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毋咤食’即为进食不可吧唧嘴,发出难听声响;‘毋啮骨’即为不要啃骨头;‘毋反鱼肉’即为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毋投与狗骨’即为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毋固获’即为不要传递食物;‘毋扬饭’即为不要簸扬着热饭;‘饭黍毋以箸’即为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毋捉羹’即为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毋刺齿’即为不要当众剔牙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即为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客歉醢,主人辞以篓’即为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即为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毋嘬炙’即为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的宴席,还要演奏音乐。进膳时,宾主要择吉言祝酒致辞。
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即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
主人以酒敬客,称为‘献’,献用醴,客不能尽饮,仅品尝一下而已。劝客饮酒,称为‘酬’。客以酒还敬主人,称为‘酢’。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饮而不相酬酢,称为‘醮’。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起身,叫作‘避席’。以酒相罚,称为‘浮’。
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宾,都是德行。《尚书?酒诰》中说‘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饮惟祀’,即为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即为不要经常饮酒;‘执群饮’即为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即为禁止酗酒。这是劝诫人们要爱惜粮食,不要因酒色误事。
这其中许多规矩至今仍在沿用,故而姑娘应当烂熟于心。”柳珍珍垂首应“是”。
佟紫兰顿了顿又道:“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便是用饭也与旁人不同。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有布席太监安箸、试食太监先尝、侍膳太监布膳,宫娥服侍,尚仪局司乐司女乐师奏乐,升平署歌舞伎助兴,另有大臣或宠妃‘听赏’。‘听赏’就是在皇上用膳时,若遇上喜欢的菜式或吃不完的,就赏给别人,受赏者谢恩后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并赞颂御膳之美味。”
柳珍珍疑惑:“站着吃?”佟紫兰深深地看了一眼身前的美貌少女,道:“是的,除了皇后是皇上正妻可以有座位,别人身份即使再贵重也要站着。妻者,齐也,只有皇后才可以与皇上平起平坐。至于妃嫔,不过是妾,妾者,立女也,若是帝后有所要求,阖宫妃嫔都要侍奉在侧。嫡庶有别,是最基本的伦常礼法,不可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