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中国西南一座不起眼的小县城里。
那座小县城被群山环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蓝天白云之间。每当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山间闪烁,犹如天上的繁星点点,给这个沉睡的小城带来了一丝生机。
我是这个小县城的孩子,与那里的大街小巷、古老的建筑和熟悉的面孔一同成长。小城的生活是缓慢的,有时候觉得像是一只蜗牛在爬,走得很慢却每一步都真实。
后来很多年里,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看见漆黑的夜空和那些绚烂的星辰,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少年时的我并不爱学习,只是偶尔一个人走在夜里的时候,抬头看见漫天的繁星时,也会驻足停留。
“宇宙是一个无穷的奇迹,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
......
冥王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小、最冷、最孤独的行星,直到2006年被国际天文学会降级为矮行星。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对它的探索和好奇。2015年7月1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飞越冥王星,并拍摄了一系列清晰的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科学家和公众的极大关注。那就是,在冥王星表面,出现了一个形状像蜗牛一样的物体,而且还留下了一条明显的痕迹,就像是在移动一样。
彼时我刚刚17岁,我也没想过自此二十年后,我会在前往冥王星的路途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一根针状物体从我的飞船身边擦身而过,射向地球。
它的目的是地球吗?
我不知道
甚至自始至终,我都没有见到这个物体,飞船的周身探测器也没有任何预警,它就像一个幽灵,以光速或者接近光速从我身边掠过,然后亲吻了一下我的飞船,留下一个浅浅的吻痕。
而我此刻呆立在星舰表面,姜岚早已不在屏幕前,只是能够听到控制中心传来嘈杂的声音,几分钟后信号中断,我收到控制中心发来的一条信息,暂缓“蜗牛”探测任务,Zens7号星舰全舰转入土星环内的626BcF水冰开采基地休整,等待下一步命令。
我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几分钟,再也没有新的指令传来,无奈,我再次从孔里望出去,那颗淡蓝色的星球还是一如既往的飘舞在这广袤而神秘的宇宙里,那根针状物体,或许是宇宙中的一场偶然,或许是某个未知力量的使命。但此时我也无能为力,想到这里,我便收拾好装备很快返回了星舰内。
“蜗牛计划”,全称冥王星地表登陆计划,就是在“新视野号”探测器拍回那些照片的两年后,一些科学家对那个在冥王星地表拖出一条长长的尾迹怪异物体表示出极大兴趣,所以立项成立的深空远航任务,只是当年技术限制的关系,一直到我们这一批次宇航员服役,才正式启动计划。
7号星舰内加上我一共只有三人,一个来自俄罗斯北部楚科奇半岛的大胡子约瑟夫,早些年是在远东地区开战斗机的。另一个是个日本女孩,行星地质学家桥本诗织,两人都是我在联合航空基地学习时认识的。星舰上除了我们三人还有一只我的猫,叫秋秋,已经21岁了。两年前联合太空法案新通过了一项关于宇航员心里健康的条例,规定宠物可以被带上天,所以这一次我带上它一起踏上了这次旅程。
说起来,若不是这一次我的休眠舱强制唤醒了我,我大概也不会发现这事。难以想象,若是那根“针”直接从飞船主舱穿透而过,那我们现在大概都一命呜呼了,一点痛苦都不会有。
“2号舱、3号舱唤醒程序启动,预计24小时内完成。”
“更改路线自动规划已完成,前往626BcF基点站预计耗时14天。”
“自动驾驶已启动······”
-----------------
瑞士联邦
苏黎世
这座城市已经一年多没有下过这样大的暴雨了,利马特河眼看着就要干涸见底,东西两岸原本繁荣的城市也暮气沉沉。
好在一场大雨终于在苏黎世上空落下,一时间很多人兴奋的走上街头,在暴雨里尽情狂欢。久旱的土地痛哭流涕,大街小巷弥漫着湿润的芬芳,街灯在雨中闪烁,如珍珠般美丽。
大雨如注,天暮黑沉得像一条咆哮的巨龙,绵延数十里望不到边际,突然,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瞬间将乌云照亮,仿佛一条银色的巨龙在天空中翻腾。随后,雷声轰鸣,震耳欲聋,跟着雷声一同到来的还有一艘庞然大物,中国“鲲鹏”运输机猛然钻出云层,朝着不远处苏黎世国际机场俯冲而去。
今天的苏黎世机场外格外喧闹,一个小时前紧急通知国际机场被军方管控,所有航班全部取消,这会一大帮游客正聚在机场前,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他们互相交谈着,纷纷猜测着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骥亦靠在座位上,太阳穴突兀的疼起来,一抽一抽的跳动着,窗外的暴雨霹雳啪啦拍打在窗上,就好像在预示着要有大事发生,抬手揉了揉头,王骥亦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天气预报,该死的风暴气流还要持续一周,这雨来得可真不是时候。
“王老师,还有五分钟我们就要到了,车已经在外面了。”
“好,佘殊你去准备一下,我们直接出发去会场。”
王骥亦活动了一下麻木的膝盖,对着面前的窗户倒影整理了一下衣装,便低头开始收拾背包,7号星舰上发生的事,想必现在已经引起了一部分轰动,联合国地外行星防御理事会(UNE-PDited Natiora-terrestrial Plaary Defense cil))紧急召开会议,作为中国代表,自己和佘殊前来参与此次会议,并且当时是BJ控制中心率先发现星舰细微震动,所以王骥亦手里还有一份更加详细的文件。
几分钟后,伴随着一阵抖动,飞机降落在苏黎世国际机场,王骥亦一行人匆匆走下飞机,在联合国接待人员指引下坐上一辆黑色商务车,车子在雨中快速驶离,除了司机外,随行的只有一位瑞士海军高级军官和佘殊,联合国地外行星防御理事会就在苏黎世市政大楼左侧,主要应对外星陨石或一切有可能冲击地表的存在所设立的机构。
车子一路沿着利马特河沿岸穿梭,很快就抵达了联合国大楼前,看得出来事发突然,周围的安保工作显得十分仓促,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彼此都在激烈的讨论。
王骥亦在大门前,再次整理了一下衣领,便大步走了进去,国际会议厅在六楼,因为进出人特别多,所以特制的电梯比一般电梯大好几倍,大家都站在电梯里一言不发,出奇的一致。
“嘿!等等我!王!”
电梯门刚要关上,一只手从门外伸进来紧接着一个美国人挤了进来。
王骥亦转头看去,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亚历克斯·汉密尔顿,是美国驻理事会代表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主理中美联合航天事务的代表之一。亚历克斯气喘吁吁地说道:“抱歉,我来晚了,路上有些堵车。”
电梯里都是来自全球各国的代表们,大家一一点头示意后,电梯继续上升,很快到达了六楼,王骥亦和亚历克斯一起走进国际会议厅。巨大的环形会议厅里,每一排的座位上都摆满了各国代表的名牌,正中间的主席台上坐着三位理事会主席,身后有一块巨大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分布在地球外围1100公里-2000公里范围内所有的卫星实时图像,人类称之为“壁垒”。
“壁垒”目前按照完整建造进程计算的话,目前完成了71%,2137个小型轨道望远镜同步监测各个方向可能对地球造成潜在威胁的陨石或者行星,壁垒的前身就是199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的(Hubble Space Telescope)哈勃太空望远镜,位于地球近外层的太空中,距离地球约550公里。后来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扩建升级,加上各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投入的加大,目前最先进的韦伯72号深空望远镜已经具有9.4米的主镜和多个科学仪器,跟韦伯初代一样还是使用铍来制造,比钢强六倍,但只有铝的三分之一密度,轻且坚硬,在低温下也不会变形。
壁垒整个环型防御阵列最远能够同步观测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变化、星系碰撞、行星形成、恒星演化等等,甚至在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并使用,当然要进行这个操作就需要量子计算机那种巨大的算力支持,并且望远镜必须非常冷,要在-400华氏度(-240摄氏度)下运行,以防止其自身发出的红外线对观测造成影响。在遥远的太空,要维持望远镜的长期工作,液态冷却剂、制冷机都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只能靠巨大的“遮阳罩”为望远镜营造出持续的夜晚环境,而哪怕是小体量级的望远镜单元,都配备了一两个网球场大小的金属涂料遮阳罩,所以合并使用并不能够一直持续,温度太高甚至有烧毁的风险。
整个会场不一会时间,就已经坐满,边缘二层环形走廊上也是站满了记者,不过大家都略显仓促,毕竟是紧急会议,准备时间不是很充足。
“请各国代表带上同声传译器,议会将于5分钟后开始!”
王骥亦只感觉头越来越疼了,脑子里不断想着资料里说的“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陨石?有那么快的速度吗?针?质量小速度快,那岂不是轻易就能扎穿地球?最后来个内部坍缩,人类,玩完!或者给地球直接击碎,怎么老往坏处想呢?万一只是和地球来个擦边,大家白忙活一场。
“嘿!王,你们真的发现外星人了吗?!”
神游在外的思绪突然被一只手给打断,王骥亦被吓一跳,转过头发现是亚历克斯在拍他,这位美国代表向来是大惊小怪的,有一年在伦敦,亚历克斯不知道从哪听来的消息,说中国西南贵州的一个村民家里藏着一具外星人骨骸,兴冲冲就跑到贵州,呆了一个半月,最后外星人没找到,还被人骗了几千美金。
“亚历克斯,我觉得这会场里就你一个外星人。”
王骥亦苦笑着回道。
“7号星舰确实被击穿了一个孔,就在两天前,也有可能是新型彗星或者什么别的。”
“不过壁垒尚未追踪到报告里那个针状物。”
亚历克斯点点头,“报告我也看了,还有传回来那段舱外视频。”
“说真的,那样小,又坚硬,速度还快。”
“目前来看,我们似乎....做不了什么。”
亚历克斯一边说,一边把一份份资料摊开在面前。桌面显示器上白宇太空行走的视频反复播放着。
“不管怎样,我们得想办法先找到它!”
王骥亦皱了皱眉头,也开始翻阅不断更新返回的监控资料。手指一下一下的在桌面轻点,同时,理事会主席站起身来,讲了几句象征性的开场白,宣告会议开始,主旨是讨论如何找到并且搞清楚,针状物究竟是什么东西。
大家一时间安静下来,你看我我看你。
要找到这么小一丁点的东西,简直是天方夜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物体从宇宙中飞到地球上,大多数都在进入大气层时化成流星燃烧掉了,小部分比较大的落在地面上也不会造成很大威胁。至于“针”这个概念,能够预测的体积一般都远超针的体积了,得足足有一座喜马拉雅山那么大。
“如果质量以1克来计算,就算假设它的速度达到千分之五光速,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推测,直接撞击地球产生的能量还比不上一颗核弹,所以我们会不会太紧张了?”英国代表站起来,大声说道。
“谁告诉你它只有1克?它是在星舰上留了个针眼,万一质量大的可怕呢?”话音刚落,印度代表就站了起来,身后一位白胡子科学家立马说道。
“我就假设它一万斤,以光速的千分之五计算,不就相当于20万吨级的核弹大约3656.7万颗在地球上吗?还不说它的结构是不是不易燃,角度和落点都能直接把地壳炸断!”
印度科学家飞快地计算出结果,整个会场各国代表都小声讨论起来。王骥亦沉默不语,确实,在茫茫宇宙里找一根针,比大海捞针还难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