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父子俩满头的黑线,这样也行?随随便便作了一首诗,竟然还能卖出去?
秀才见猎心喜,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若是老爷喜欢,便十两银子送您了!”
几句一般人都能说出来的话,竟能卖出一百文钱的高价?
“十两?可以,请公子为这首诗提名!”看到秀才如此爽快就答应了,大官人也不含糊,马上就从怀中拿出十两沉甸甸的银子。
命人拿来了笔墨纸砚。
这首名叫《酒来生》的诗就问世了!大官人拿到诗,却没有离开的意思,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很仔细地观察着这几个青年。
这种方式的卖诗,极少会出现在其他地方,除了酒楼。
就连日后的李白,也会穷得想去卖诗。
这大官人怕是相中了秀才的才学,以后秀才若是能有所成就,那这首诗的价值绝对不止十两银子了。
这种才学也叫好?
张万青迈着小步,走向那四方桌。
边走嘴里边大声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语毕,全场一阵寂静,落针可闻。
那边的秀才手中的酒壶漏着酒,那边的店小二一盆菜肴早已掉落在地上,更甚的是那肥头胖耳的大官人,在听闻这首诗之后,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好,好,好,好一句将进酒,好一句杯莫停,敢问小兄弟这首诗可是你作的?”一个看似只有三十七八岁的青年出现在了张万青身后。
青年面带笑容,一双眼几乎与那大官人一般无二。
尽是数不清道不尽的回忆。仿佛这首诗已经将他们带入了将进酒杯莫停的场景。
要是他们知道,这首诗在那个时代,每个小学生都会,该作何感想呢?
“不错,正是在下!”张万青很礼貌地行了一礼,依照古代的形式行礼。
“敢问,能否将这首诗卖与我?我愿高价索取!”直接明了,青年表达了来意。
高价?有多高?貌似唐代并没有流通所谓的银票子,大家都是真金白银的带出门。
“不知,这位公子以多少高价买呢?”张全突然走了过来,他并不关心诗卖给谁,他关心的只是多少钱。
“一百两如何?”青年想了想,回答道。
一首诗一百两?这可是唐朝建立以来第一次出这么高的价去买一首诗的版权啊!
但一百两却不能解张家父子的燃眉之急。张全摇了摇头,看向了儿子。
若是随意提价,就怕对方不买。
继承了张氏父子的记忆,张全跟张万青如何不知唐朝当下的情况呢。
“这样吧,我再作四首诗,合共五首,四百两卖与你如何?”有时候打折比讨价还价更能卖出东西。
五首诗,一共四百两,这跟一首一百两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在下可没带那么多现银!”青年却摇了摇头。
《将进酒》这首诗是后来李白作的,要是日后的李白知道实情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