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还在上升,容器中的氢已经开始等离子化,被磁场强压做一团,在容器中旋转出一个环的形状。
磁场强度已经达到1T,而旋转的等离子构成的电流强度也达到了0.5兆安。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一千万摄氏度的温度还达不到核聚变反应的门槛。
在场的气氛有些焦灼,众人默不作声,继续等待着容器内的温度上升。
两千万摄氏度...
四千万...
八千万!
突然,大屏幕上,原本保持为零的装置输出能量猛增,总和能量输出比达到了0.8。
众人皆是打起了万般精神,聚变反应开始了!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
要真正实现工业级的大型核聚变,能让如此庞大质量的等离子体开始发射聚变反应仅仅是第一个门槛。
第二个门槛则是使得能量输出比达到1。
能量输出比,是托卡马克装置的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例,当能量输出比达到1的时候,这个反应才能保持进行下去,而只有超过1,才证明具备了工业发电的能力。
孟致城带领华国核聚变能源研究所中整整60位研究员,努力了两年,连续不停地做了20次实验,不断调整优化,更是烧光了几亿的经费,终于是堪堪突破了第二个门槛。
随着时间的推移,托卡马克容器内的温度继续上升,突破了一亿摄氏度,能量输出比也终于达到了1!
孟致城并未露出太多喜色,能量输出比达到1,距离真正实现工业化核聚变反应还差得很远。
“关闭能量输入,开启自循环!”,他高声指挥道。
随着研究员们的操作,自循环模式开启了。
孟致城的心脏砰砰直跳,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中的数值,心里默数着。
“1秒,2秒,3秒...”
每一秒对整个装置系统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即使使用了如此量级的强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在这环形磁场中高速运转的离子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等离子体的边缘,就像是不断喷发的太阳的表面一样,极不稳定。而只要发生一次不受控的突发性撕裂,让一小簇离子逃逸出磁场约束,就将对整个系统运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仅仅过了不到十秒,就在众人以为反应趋于稳定的时候,屏幕中的数值突然一阵错乱。
或者说这不是错乱,而是有未进行反应的离子态氢原子同位素跃出了磁场约束,对监测设备造成了巨大干扰!
嗡嗡的声音变得刺耳,整个托卡马克装置都在振动,众研究员情不自禁地用手遮挡在面前,害怕意外的发生。
只有孟致城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仍然盯着屏幕中的数字。
7.2秒。
代表着核聚变反应自循环的持续时间停留在了这个数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