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铭再一次轻点鼠标,翻到了下一页。
此时别说是物理领域的教授了,所有人都在满怀期待地等着江铭接下来的陈述。
“根据超对称性假说,现有粒子均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超对称粒子。而由于超对称粒子与现有所能观察到的粒子相差1/2个自旋周期,导致其具有更高的质量。”
“以目前的粒子对撞机所能产生的能级,产生可被观察到的超对称粒子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而我们构建的环蓝星超能粒子对撞机,预计能将粒子能量提高125倍,根据理论测算,在该能级下发现超对称粒子的概率将会达到%!”
江铭抬手指向屏幕,左侧是一个蓝星的示意图,总共200颗卫星均匀围绕在周围,排列成一个标准的圆环状。
而屏幕右侧是一个具体的模块结构设想图,包括粒子源、加速结构、电磁系统、束流监测诊断装置与磁场稳定装置。
甚至还列出了各项具体的参数。
杨振宇定睛仔细看着屏幕上的数字。
事实上华国曾经也有过建设粒子对撞实验项目的规划,但是被他一人之力叫停了。
这举动不知道在华国得罪了多少利益相关方。
但是在其他国家已经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前提下,现有的技术即使能提高一点能级范围也不会强太多,这种重复制造只是浪费科研资金罢了。
虽然叫停了项目,但当时的一些具体参数他却都还记得。
此时看到屏幕上的参数,竟然并非是从当年的项目中抄来的,各个模块都依照实际情况进行了特定方向的修改。
这些数字明显不是胡乱编造的!
由于外太空原本就是近乎真空的环境,甚至是比真空管造出的更强,这使得原本粒子对撞机的某些模块完全被江铭舍弃了。
而粒子束半径,磁场影响范围等参数都依照太空中的情形做了修正。
这说明江铭绝对是下了狠功夫研究过粒子对撞机的!
杨振宇从心底生出了由衷的欣赏之情。
他在学术界纵横多年,见过无数天才,有的人年少成名,也有的大器晚成。
但是,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在这么多领域都做出令人惊叹的成绩。
甚至不是跟在顶尖研究者的身后,吃前人留下的残羹剩饭,而是独自开拓崭新的道路!
“这小子,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啊...”,老人原本严肃冷峻的脸上罕见地绽放一丝笑意。
“...我们本次的项目,预期在第一期火箭发射任务结束后,一年内依靠首批卫星的通讯模块所构建的全球低延迟通信网络收拢超过20亿资金,并基于此开始第二期发射计划...”
...
“我的汇报结束了,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随着江铭的结束语,台下的气氛变得焦灼了起来。
评委席静悄悄的,谁也不敢第一个提问。
众评委的视线都汇集于中间的老人身上。
“好!好!好!”,杨振宇突然拍着手笑道:“江铭,你这个项目很好,非常好。”
“我没有疑问了。”
全场寂静,众人都还没反应过来。
一向对学术无比严苛的杨振宇竟然说对这个项目没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