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关中人间惨剧的众公卿,刚抵达许县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洋溢着笑容的农夫,还有热情吆喝的商贩,都是在长安这几年看不到的。
长安的农夫和商贩,没有笑容,没有吆喝,有的只是恐惧和麻木。
活都活不下去了,甚至还有易子之事,谁又会有笑容?谁又会热情吆喝?
天子和公卿要来许县,这许县自然是有准备的,颍川太守陈纪引了许县文武在城外迎接。
走了大半年的刘协和众公卿,在看到许县的民生繁华时,心中就已经多了几分安稳感,再看到修缮过的许县城池后,众人心中的安稳感觉更甚了。
陈纪见到刘协,见昔日年幼的刘协已经快赶上自己的身高,那依旧有稚气的脸上多了风霜之色,不由有些感伤:“自与陛下洛阳一别,如今已经过去五年了。幸得陛下无恙,也了却了老臣的心中憾事。”
昔年,陈纪不愿意跟董卓同行去长安,董卓心中恼怒又顾及陈纪名声,于是将陈纪委任到了黄巾肆虐的青州任平原相,同时被委任的还有北海相孔融,董卓是想借助黄巾来除掉陈纪和孔融。
而事实上,平原国的确也被黄巾给攻陷了,陈纪也不得不避祸沛国。
如今见到刘协,陈纪忍不住回忆过往。
刘协亦是伤感,毕竟陈纪以前就是近臣,如今还能见到年迈的陈纪将许县治理如此繁荣,又不忘勤王救驾之心,刘协伤感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敬意。
三君陈纪,无愧君子之名!
二月中。
刘协开始论功行赏。
这次勤王救驾,刘协原本认定郑牧的功劳最高,但郑牧却对刘备和陈纪盛加赞赏,没有刘备就没有这次勤王救驾需要的兵马和粮草,没有陈纪就没有许县的繁华。
总之要论勤王功劳,陈纪第一、刘备第二、郑牧第三。
郑牧这样做除了让陈纪和刘备有机会进入庙堂,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众公卿“谦让”
瞧,勤王的最大功臣郑牧,不仅不效仿李傕郭汜亦或者杨定杨奉董承等人,自封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有多大官就自封多大官,反而主动遣让,将大部分功劳给了负责后勤诸事的陈纪和刘备。
郑牧都谦让了,其他人难道还要争功?
在杨彪的暗暗唾弃下,最终这朝中的人事职务有了调整。
以陈纪为司徒、兼领豫州牧、录尚书事。
加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兼领徐州牧,迁为大司农、平尚书事。
加封郑牧为护军将军、兼领颍川太守、平尚书事,掌管选拔武官,统督诸将。
原司徒赵温则改为司空,专负责刘协在颍川的行宫建设;杨彪的太尉一职不变,但录尚书事改成了平尚书事。
虽说这功劳的计量有些问题,但如何分功劳,更多的是利益平衡,即所谓的“谦让”。
如果杨彪坚持要录尚书事,这许县事郑牧和刘备就会撒手不管,杨彪这个录尚书事也难有多大权力。
马日磾都被袁术软禁而亡了,没有军力的支持,谁认杨彪的“录尚书事”?
大司农负责的是国家财政,这本质上权力其实没有多少的改变,毕竟当不当大司农,刘备势力的财政也是刘备管。
只不过当了大司农,刘备的财政权就不仅限于麾下的城池了。
郑牧的护军将军品级不高,也就比骁骑将军大一些,但其核心却是“掌管选拔武官,统督诸将”,这个权力的赋予,才是最重要的。
品级低无事,如今天下动乱,也不怕今后无官可升,这种小事郑牧不会在意,毕竟就算冠个大将军的名号,也只能用于局部地区,没实际好处还容易引起争议。
但“掌管选拔武官,统督诸将”这个权力的赋予,却是郑牧需要得到的!
再加上“平尚书事”,许县的汉政府实际上成了以“陈纪、刘备和郑牧”为核心决策,陈纪负责统辖百官,刘备负责统管财政,郑牧负责统督诸将。
这也是为何杨彪有些闷闷不乐的原因,郑牧自己不居功,却故意让陈纪和刘备来分政务大权,再以低品级的护军将军来选拔武官、统辖诸将,牢牢的将兵马掌控在手。
不仅如此,刘协还当场提出了让荀攸当尚书令!
要说这其中没有郑牧的撺掇,杨彪是不信的。可就算猜到又如何?
除了刘备是名义上郑牧的顶头上司外,陈纪和荀攸跟郑牧其实都没隶属关系,更别提门生故吏了亲朋了。
郑牧不仅不居功,还让贤!
简直快成了公正廉明的代表,哪怕杨彪赵温等人想给自己的门生故吏亲朋谋好处都得掂量下,否则就是德行连郑牧都不如。
郑牧俨然在此次勤王护驾分功大会上成了道德标杆,注重名声修养的公卿们哪怕心底骂得再欢表面也得装出比郑牧更有德行,更“谦恭”。
论庙堂权谋,郑牧的确比不上这群深谙个中巧术的公卿。
但郑牧善兵,懂得抓住弱点,这群公卿尤其是以杨彪赵温为首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
这群人个个都自诩名仕贤臣、官场清流,对名声是很看重的。
昔日刘备当徐州牧都要三辞三让,这群公卿又岂敢不“谦让”?
只要郑牧带头“不居功,让贤”,公卿们就得跟着学,否则就是贪功无德。
即便有个别“不要脸”的,也不敢在此刻冒头。
当委任诏书送到下邳的时候,刘备的人是懵的,连圣旨都忘记接,脑海中一直回荡“镇东将军、兼领徐州牧,迁为大司农、平尚书事。”
幸福来得太突然,压力也来得太突然。
“大司农,请接旨!”
来宣旨的小黄门,比起早年间刘备见到的小黄门完全是两个姿态。
昔日的小黄门给刘备宣旨的时候都是一脸嫌弃,毕竟当时的刘备就封了一个县尉;但如今来的小黄门,反而隐隐有畏惧讨好之意。
“臣,谢陛下恩典。”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接过圣旨,目光仔细的在“镇东将军、兼领徐州牧,迁为大司农、平尚书事”上扫了几遍,确定没听错没看错后,刘备的心中忽然又有些患得患失。
“子武给备谋的官职太高了,只一个镇东将军就够了,大司农和平尚书事,备不懂啊!”送走了天使,刘备召来诸葛瑾、糜竺、孙乾、简雍、陈登和郭嘉,商议这次升迁之事。
但刘备显然忘记了,当诸葛瑾说没当过县丞的时候自己是如何顾虑诸葛瑾的。
诸葛瑾见刘备迟疑,遂宽慰道:“使君,大司农主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与使君平日里掌徐州财政之事并无多少区别,只是更繁琐了一些。”
“平尚书事就更简单了,陛下遇到难事,使君去解决难事就足够了。就譬如袁术如今在寿春集结兵马有北犯徐州之意,这对刚刚东归的陛下而言是一种挑衅,使君请命击败袁术,就是替陛下解决难事。”
诸葛瑾言简意赅的,将这大司农和平尚书事用刘备能理解的方式道出来。
刘备这一听瞬间明白了,替国家管钱,替国家讨贼,就这么简单,这心中的担忧也随之消失。
“陛下诏令备入许县觐见,备也正有意去许县寻子武,只是这往返至少也得半个月。寿春的袁术又在集结兵马,令备有些担忧,诸位可有应对之策?”刘备不再患得患失后,言辞举止又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诸葛瑾未答,而是看向了新来的州府书佐郭嘉。
郭嘉来下邳也好几个月了,但一直都很少发言。
陈登同样看向了郭嘉,对这个忽然成为刘备幕僚的青年也颇感好奇,郭嘉很少发言又时常待在刘备身边,必然不是无才之人。
刘备见诸葛瑾和陈登都看向郭嘉,遂问道:“奉孝,你可有良策相告?”
郭嘉只是淡淡开口:“天子东归,最紧要的事就是树立威仪恩信,袁术若真有北犯徐州之心,正合天子心意。将军奉天子令征讨不服,兴大义之兵,伐叛逆之贼,这是喜事,无需忧虑!天子需要一场胜仗来树立威仪恩信,而将军同样需要一场胜仗来树立威信。不怕袁术集结兵马,就怕袁术集结了兵马不敢出兵!”
郭嘉一语道破玄机,诸葛瑾、陈登、孙乾和简雍,纷纷惊叹不已。
尤其是陈登,是除郭嘉外唯一看破端倪的,此刻也对这个新出现的州府书佐有了新的认知。
刘备将诏令一事告诉众人到问策只有片刻时间,郭嘉就洞悉了这其中的利害,这样的急智不是常人能具备的!
“郭书佐见解非凡,令人钦佩!”陈登由衷而赞,遂向刘备道:“使君,这一年以来,针对淮南的布防已经足备,即便袁术出兵也不足惧。使君可放心前往许县觐见天子,天子累受贼人挟持,使君又是王室后裔,当以天子为重!”
刘备见众人皆劝,遂不再迟疑:“既然是天子相召,备自当星夜兼程前往许县。是否要调云长和益德回下邳助阵?”
陈登摇头:“曹操在兖州击败了吕布,若听闻袁术出兵,极有可能再犯徐州。关都尉和张都尉的兵马不可擅动,子武在许县,必然有针对曹操的计策。我等无人比子武更了解曹操!”
曹操打吕布、打袁术、打陶谦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路高歌猛进,唯独回回遇到郑牧的时候都会吃亏。
陈登有时候都在想,郑牧是不是专为制衡曹操而生。
不仅陈登惊讶,郭嘉同样惊讶。
在下邳的这段时间,郭嘉了解了不少与郑牧有关的,发现郑牧在针对曹操的时候得心应手,对曹操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程度。
兵法中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得精准的洞悉敌我双方的优势,然后抓住那转瞬而逝的时机让敌人不得不按预定的剧本作出对应法反应。
偏偏这样的战术,郑牧用了两次,还都逼迫曹操不得不舍弃粮草辎重!
一次是天时地利人和,两次还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未免太过于巧合了。
郭嘉更相信郑牧对曹操性格的精准分析,知道曹操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作出权衡取舍。
就如同郑牧在谯县的时候,曹操留下了粮草,而关羽同样去截粮草却被曹操下令焚毁,同一个战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执行,效果截然相反!
刘备留下诸葛瑾、糜竺、孙乾、简雍和陈登负责徐州的军政,只带上了陈到和郭嘉与五十骑亲卫,星夜兼程的前往许县。
郭嘉如今还未因为酒色过度伤了身子,骑马舞剑亦是精通,下邳到许县的几日行程虽然会令人疲累,但还不至于受不了。
数日后。
刘备抵达许县。
早已得到消息的郑牧,先遣鲁肃在城外迎接,随后众人来到了城内郑牧的府邸中。
“子武。”
刘备见到郑牧,脚步也变得急促。
如今两家联姻,这关系也比寻常人更亲近一些。
寒暄一阵,众人在宴席中落座。
除了刘备、郭嘉外,宴席中还多了一个眉清目秀又身材魁梧的俊少年,已经年满十五的诸葛亮。
郑牧勤王救驾的这几个月,诸葛亮不仅在协助陈纪理政,也在陈纪的引荐下,拜入了司马徽的门下求学。
司马徽善识人,见诸葛亮好读书但不求甚解,只领会个中要义但不会逐字逐句的寻章摘句,对诸葛亮的天赋才智更为惊讶。
于是司马徽除了偶尔给诸葛亮指点迷津外,更多的时候就是根据诸葛亮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书籍。
与其说司马徽在教诸葛亮,倒不如说司马徽如同一个图书管理员一般,替诸葛亮收集各行各业的书籍,内容不仅仅限于儒门,亦有诸子百家,其中法家的书籍诸葛亮看得最细。
法家的书籍太少,对法家有研究的名仕也少,为了给诸葛亮寻找法家类书籍,司马徽可没少受罪,但司马徽却很享受,培养且见证一个天才,那成就感不是寻常人能体会的。
这是郭嘉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会面,一个二十六学业有成,一个十五正在求学。
两人都是聪睿之人,并不缺聊天的话题,郭嘉个性不羁,直接将席位搬到了诸葛亮身边,而诸葛亮看似正经但其实内心也是个腹黑的,只不过往日里被约束得太狠,养成了端庄的习惯。
而诸葛亮本心又是个不羁的,这端庄的外表和腹黑的内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倒有了一股别样的风流俊逸,令人忍不住亲近。
见郭嘉和诸葛亮聊得正欢,刘备也将席位搬到了郑牧跟前,与郑牧叙旧以及了解刘协和朝中公卿。
当料到刘协杖毙种辑的时候,刘备忍不住惊呼:“种辑虽然有过错,但也是东归义士,陛下以杖毙的方式惩处,未免让东归义士寒心。子武为何不劝?”
郑牧轻笑:“东归的公卿无一人相劝,牧为何要劝?”
刘备顿时蹙眉:“难道这种辑犯了众怒?”
郑牧微微点头:“种辑犯众怒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卿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试探牧是否会如李傕郭汜亦或者杨奉杨定一般恃武而骄。”
“这些人可都不是易于之辈,一个个都是人精,在抵达渑池之前,不论牧做什么决定都不会有强烈的反对之意。然而在抵达渑池确认李傕不会再追来后,为了去洛阳还是来许县,这群公卿却争吵了十余日。”
刘备眉头更紧:“又不是迁都许县只是让陛下暂居许县,怎么会争吵十余日?如今时局动荡,洛阳又残破,来许县不应该由陛下一言而决吗?”
“咦,不对。”刘备忽然反应过来:“子武怎会容忍他们争吵十余日?”
郑牧笑道:“去许县,是牧私下给陛下说的,随后牧便以‘骁骑将军无参政议政之权’为由,一直待在了军营中,任由这些公卿争吵。”
“这一路上,牧对陛下一直都恪守了人臣本分,尽可能的让陛下对政务亲力亲为。虽说有欺负陛下年幼的嫌疑,但若不让陛下明白,即便我等掌兵之人不擅权陛下也做不到一言而决,又岂会器重我等?”
刘备恍然,明白了郑牧的用意。
不论是董卓,还是李傕郭汜,甚至于杨奉杨定董承,都是在倚仗兵威。
这会让刘协内心有一种不能亲政就是因为掌兵之人擅权的深刻印象,而当刘协亲政后发现朝中的公卿更难对付的时候,就会进行横向对比。
而这个时候,掌兵之人不擅权又却能助刘协约束朝中文武,那么刘协就会更信任掌兵之人。
这种手段用来对付涉世未深的刘协并不光彩,故而郑牧只是私下里跟刘备说道。
“天下未定,朝中之人却依旧不能齐心。”刘备轻叹,语气也多了几分担忧:“连子武都要选择避让,备也没信心能稳住朝廷人心啊。”
刘备忽然觉得这个大司农、平尚书事是个烫手的宝玉,想扔舍不得,不扔又烫手。
要跟朝中的文武公卿权谋争斗,刘备自觉没这个本事,刘备更喜欢镇东将军这个军职,只要去讨伐叛逆就够了。
但郑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刘备来处理朝中政务,然后就可以尽情的用兵了。
岳武穆打得金兀术跟流浪狗一般,结果因为朝中没人能稳住朝局,最终冤死风波亭。
诸葛亮能常年不在刘禅身边而专注于军事,亦是因为刘禅宝宝是诸葛亮亲自教出来的,诸葛亮相信刘禅能处理朝中政务。
虽说刘禅宝宝也犯过错,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合格的,瑕不掩瑜。
郑牧不想自己跟岳武穆一样因为朝中无人而功败垂成,故而需要一个能绝对信任的人在许县助刘协理政。
刘备就是郑牧认定的最合适的人选!
让刘备当大司农,就是为了合情合理的掌管国家的财政,不论是税收还是盐铁,掌管了财政大权,才能支持郑牧用兵。
如今都奉天子了,郑牧自然也不能再用官匪勾结的手段来筹措钱粮了。
“牧只善军事,处理政务的方式只会将各级官吏当军中将校用,故而会选择避让。但玄德公执掌徐州也有一年多了,这政务上必然比牧更擅长。”郑牧可不想刘备忽然泄气,也学郑牧避让政务,遂循循而劝:“为此,牧还给了陛下一个提议,征辟颍川荀氏的俊杰荀攸荀公达来当尚书令。元方公也出任了司徒、录尚书事,玄德公可以先跟着元方公多学学,再多与荀公达结交。牧相信,用不了几年,玄德公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顿了顿,郑牧又道:“这几年,玄德公再亲征几个宵小树立权威和军功,之后就可以全心全意的坐镇许县接替元方公出任司徒、录尚书事,恢复国计民生大事。”
“而这征战,玄德公就不要再跟牧争抢了。牧统兵在外,玄德公辅政在内,就不会有宵小坏国家大事,乱国家法度了。”
“倘若玄德公也管军不理政,万一陛下受小人撺掇,如昔日小黄门左丰陷害卢尚书一般,岂不是坏国家大事?”
“卢尚书面对的只是一群黄巾贼,临阵换将还能赢,可我等面对的,是袁绍、袁术、曹操等野心之辈,这些人可不是区区黄巾能比拟的。”
“玄德公啊,难道你真的想看到朝中奸臣作祟,令我等武人难全忠义吗?”
郑牧的口号喊得响亮,情绪渲染也十分到位,但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我管军,你管政,各取所长。
刘备果然想起了昔日的不公平待遇,恩师卢植因为没有讨好小黄门左丰就被撤职,还被囚车押解入洛阳,何等的憋屈!
同时,刘备也想起了昔日鞭笞督邮的事,辛辛苦苦征战,只得了个县尉就算了,结果县尉还没当多久就要被撤职,原因竟然是可笑的“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
朝中奸人作祟乱政,而有功的武人却只能蒙受冤屈。
想到这里,刘备的眼神也变得坚定。
不论是刘备,还是郑牧,都是以军功立业,倘若真的因为朝中奸人作祟而难全忠义,岂不是又要上演当年冤事?
“备明白了!”刘备不再去担忧能不能斗得过朝中的公卿,这不是能力是否足够的问题,而是刘备必须要在朝堂有话语权的问题。
若无话语权,如郑牧、如关羽、如张飞、如鲁肃等依附在刘备麾下的武人,哪怕军功再高都都难有出路!
念头通达的刘备,脸上又洋溢了笑容和自信。
郑牧见刘备想明白了,心中亦是高兴,有刘备在就不用去忧心政务了,相对于繁琐的政务郑牧更喜欢军务。
奉天子以征天下,兴大义之兵,诛叛逆之贼。
有了这个优势在,郑牧的用兵之法又会增添许多的奇策正策。
顿了顿,郑牧又道:“如今吕布受困于雍丘,子敬曾提议,可论吕布和曹操旧日功劳,加封吕布为征北将军、兖州牧,加封曹操为镇北将军、并州牧,并遣使者劝和。明日玄德公觐见陛下时,可提出此策!”
刘备的瞳孔微微一变:“曹操岂会同意?如今曹操已经得了大半个兖州,不可能安心去并州的。”
郑牧咧嘴一笑:“不同意就打!如今天子已经到了许县,牧也无需再在兖州玩平衡之术了。牧奉天子令征讨不臣,曹操不同意,就将曹操彻底撵出兖州!这兖州的鹬和蚌相争了这么久,牧这个渔夫再不出现,岂不是令鹬蚌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