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加桥蕤的兵马,亦有五千余众。
在周瑜的调拨下,兵马在前,辎重在后,一路疾行,但这中军主将的旗子却不是怀义校尉孙策,而是“破军校尉袁耀”!
而在“破军校尉袁耀”主将旗子旁边的的副将旗上,却是“校尉桥蕤”“校尉梁纲”“校尉乐就”。
不仅在将旗上如此写,周瑜亦是将袁耀亲自统兵一事告诉了五千将士,一方面用于激励士气,一方面用于迷惑郑牧。
虽说这伎俩未必能骗得了郑牧,但对于士气的激励却是非常有奇效。
尤其是桥蕤的溃兵,得知连左将军的儿子都亲自来统兵了,一个个心中的惊惧也逐渐消失。
虽说冒用袁耀的名义有逾越本分的意思,但只要赢了,就不怕有人来指责孙策。
出兵出奇,若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行军通常得偃旗息鼓藏兵匿行,生怕被敌人觉察亦或者让敌人有了准备。
但周瑜料到郑牧不会固守东城,也不认为能瞒过郑牧的斥候,不仅没有偃旗息鼓藏兵匿行,反而一反常态的大张旗鼓,生怕郑牧不知道似的。
东城外。
西北五十里的铁狼山。
虽说比不上绝地险山,但这处的地势亦是容易用兵。
郑牧和鲁肃策马在这里查探地形已经多日了。
虽说有斥候查探的地图以及鲁肃对地理的补充,但要准确的把握用兵的时机和具体的战场部署,不亲自来查探郑牧亦是不能放心。
查探这几日,郑牧对铁狼山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包括草木的枯萎程度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子敬可识得林战之法?”郑牧策马行走在林间,看向稀疏的树木询问道。
鲁肃扫了一眼树林,只是想了片刻就道:“若是敌我在林间对峙,需结小阵应对。以伍为阵,每阵都额外再配一名弓箭手,但小阵之间不可分散太远,同时要附近的草木都清除干净,尽可能的开阔道路。”
“同时要高高的竖起旗帜,让全军都得慎重以待,不可让敌人探知我军虚实。尤其是骑兵,更不可让其探得行踪。”
“若推进时看到地形对我军有利,就前进与其交战,若见地形于我军不利,就需要止步不前,防止敌军绕后。”
“林战之法,有利则攻,无利则守,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鲁肃经常在这山林间打猎,对于林战颇有心得。
虽说对付野兽和人是有区别的,但这打猎的方式却是共通的。
而野兽又比人的机动性更强,更容易绕到后方,故而这己方的军士必须要谨慎。
郑牧抚掌而赞:“林战之法,有利则攻,无利则守,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此言甚善。”
正说间,一个斥候自山路而来:“报!探得西北阴陵方向有袁兵来袭击!”
郑牧和鲁肃纷纷敛容。
“详细道来!”郑牧眼神微凛。
斥候凝声道:“主将旗号‘破军校尉袁耀’,副将旗号‘校尉桥蕤’‘校尉梁纲’‘校尉乐就’,斥候队曾在其露营时混入营中,其营中将士因为左将军之子亲自领兵而士气高昂。”
“袁兵自阴陵而来,约有五千人,大军在前,辎重在后。日行三十里,距离铁狼山尚有六十余里路程,预计会在两日后的黄昏抵达铁狼山。”
“......”
斥候详细的将探得的情报汇报给郑牧,在仔细问了几个问题后,郑牧便让斥候继续去哨探。
“子敬,你觉得这情报如何?”郑牧仗剑而笑。
鲁肃不假思索:“这情报太精准了。”
郑牧轻笑:“是啊,太精准了!主将、副将、人数、辎重、行军速度、士气,就仿佛专门在校场演武似的。”
“虽说牧的斥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专业训练过的,但想要将情报探得如此清楚,却也不易。”
鲁肃的眼神却是有些严峻:“袁术只有独子袁耀,袁耀不可能在桥蕤败阵后,还只带五千兵马来打东城!这领兵之人故意隐藏身份,看来是害怕被郑相得知其虚实。”
郑牧看向阴陵的方向,眼中多了笑意:“故意隐藏身份,看来此人是对牧之前的战事有过研究的。然而,牧曾听过一句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越是隐藏身份,就越是另有深意。但对方既然敢用这样的方式,必然也能料到牧会识破这其中的玄虚。”
“此人是想跟牧斗智啊!”
鲁肃不似这般惬意,面容依旧严肃:“行军打仗岂能儿戏?即便要斗智也不是这般来斗智。”
郑牧轻笑一声,语气一变:“或许,对方是在故意示弱也说不准。”
鲁肃眼神微变:“故意示弱?若以郑相的揣测,那这敌方统兵之人就不是视打仗而儿戏的了。竟然能料算这么多步?”
庸将不会去刺探距离东城百里外的情报。
普通的守将会在预判到袁兵可能来袭,而让斥候刺探百里外的情报。
聪明一点的守将而在刺探到袁兵的情报后,发现对方的主将、副将、人数、辎重、行军速度、士气皆在掌控,会选择出城在铁狼山设伏。
再聪明一些的,会怀疑袁耀为什么会来打东城,继而收起轻视之心。
若是心计深一些的,会猜到对方是想来斗智斗勇。
料算再高一点的,又会猜到对方极有可能是在示敌以弱。
这是鲁肃对这份情报的最终认知。
“怪不得桥蕤都只是副将,看来这统兵之人的确不凡。”鲁肃忽然想起了在夺东城时桥蕤的反应,桥蕤只是没料到鲁肃这个变数,才会因此丢了东城。
这属于情报上的失误,桥蕤并非是不堪用的庸将。
猛然间,鲁肃又想到了讨论的火攻之计,语气也多了严肃:“郑相曾提醒肃不要小觑对手,肃能想到用火攻击,袁兵将领也能想到用火攻击。”
“倘若袁兵不加快速度,那么两日后的黄昏抵达铁狼山,这就等于是在主动来闯我军的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