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欧美人将科举这一由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引入之后,他们也根据各自社会的不同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尤其在19世纪之后,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增加考试的内容,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
崇祯在听完朋友的解说之后异常惊讶,与此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科举是一种极落后的认知?思前想后,崇祯似乎想明白了一点,自己可能是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混为了一谈。
在后世被无数人骂的是八股取士而不是科举制度。
被严格限制文章的题目,内容与格式的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犹如文字游戏,严重束缚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八股文要求所谓的代圣贤立言,内容狭窄,远离现实。务虚胜于务实,重所谓的德行而轻行政能力也降低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材的作用。所以明末有人就曾经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所以科举制度虽然好,但因评判内容标准的落后,让大批人痛骂不已,也给人留下了一个科举制度落后的印象。
。。。。。。
当崇祯拿到礼部上的折子时,这些前世的记忆便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崇祯想着如果能改变八股取士弊端,将后世的经验提前用于大明,不仅能改变大明的吏治,说不定还会改变整个世界。
有了这个想法后,崇祯的心就跟猫抓的似的,根本就平静不下来。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变革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轻松做到。科举的变革必会影响到大明几乎所有的文职官员,牵扯到大明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一个处理不好,即使自己是皇帝也未必扛得住。说不定都不用等李自成进京,自己这个皇帝就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原因死掉。
但崇祯同样也清楚,如果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变,大明的朝堂官场就永远是一潭散发着臭气的死水。哪怕崇祯能根据后世的记忆,提拔几个,十几个有能力的官员。可是,在大明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只靠这十几名官员,就能平息那场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就能抵御已经发展壮大的满清异族?再者说,即便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而让自己躲开了煤山上的那颗歪脖树。但在这之后呢?。。。。。。所以,吏治必须改,科举制度必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