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中的几个人,听崇祯皇帝一口气的说了这么多,稍稍一想便都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个分科选人,才是皇帝的最终意图。不过,由于事关重大,所以几个人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只是皱着眉头思索着。
坐在上面的崇祯,慢慢的端起桌上的清茶浅浅的喝了一口。
那些大臣没有想错,将进士科单独分出,增加明法与明算两科就是崇祯皇帝目的。这是崇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走出的第一步。他还想通过这次科举的变革,改变大明的吏治,甚至于改变整个世界。
在后世之中,有无数的专家学者,也有无数的网友分析过大明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大明亡于天灾,有人说大明亡于土地兼并后的农民起义,还有人说是亡于满清的入侵。。。。。。在崇祯看来,这些都没错,都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不过,崇祯认为这些都只能算是外因。而大明灭亡的最重要的一条内因,就是大明的官员,就是大明的吏治。试想,如果有能力出众高效廉洁的各级官员,必然可以减少天灾造成的损失,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可以抵御外敌。。。。。。在一个以人治的封建国家中,官员就是一切问题的中心。所以,想要活命,想要挽救大明,就必须改善大明的吏治。而崇祯想到的改善吏治的方法,就是从改变科举开始。
几天之前,崇祯接到了礼部递上来的奏折。奏折中的内容不多,主要只说了一件事—请皇帝下旨举办崇祯元年科举。大明一朝科举素为国之大事,每次都要钦批,并且皇帝还会亲自出一部分考题。然而,当‘科举’这两个字落入崇祯眼中,却让他心中忽然一动。。。。。。
就在崇祯穿越到大明之前,在一次同朋友的聚会上,曾听朋友谈起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但就那次随意的闲聊,却给崇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崇祯曾经一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落后的选材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可是没有想到,在朋友的口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竟然是一种最先进的,领先于全世界的人才选拔制度。
据朋友说,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各自的国家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便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通过公开考试,给与全社会人员均等的机会。
不过,这种提议在当时并未得到欧洲各国的认可。直到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的草拟。在他们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两位爵士的报告最终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通过学习英国的制度,间接的使用了中国原创的科举考试制度。
当时的欧美人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要比当时他们所采用的任命制’、‘世袭’等模式先进、公平。而且中国的科举制度还能使官员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人曾经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或许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