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算是如此,其产量比小米什么的,还是要好很多。
关键在于食用的价值很高,不管是直接煮着吃,还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味道都还不错。
还有果脯,小米这种食物,也就只能是做成小米粥,若是做成小米饭。
口感不如大米,也不如煮出来的土豆。
产量也不是很高。
听到有产量和土豆差不多的红薯,众人还是挺激动的,一个一个都说,要尽快找到红薯种子。
李世民最后开口道:“嗯,红薯种子自然是要找到带回来,除此之外,则是该如何利用好北俱芦洲这么大一片疆域。”
相比较西牛贺洲之地,北俱芦洲才算是真正蛮荒之地,是可以被大唐所用的。
“西方虽近,却有着拜占庭这等帝国的存在。”
“大唐只可远交而不可入主,北俱芦洲距离大唐虽远,却是不毛之地。”
“就算是有人,却又都是蛮荒野人。”
“相比较起来,更适合入主。”
“但是,朕以为,就算是入主,也应该让高句丽和东瀛两个番邦打头阵。”
“促使他们前往北俱芦洲开发出来一个大的城镇,再往南扩张。”
“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西方那边有着大食、拜占庭、匈牙利等帝国。
故此,对于西方的政策,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主丝绸之路,把货物卖过去。
因为那边有着已经形成了帝国文明的帝国,也就有了规则和制度。
大唐和这样的地方通商,才能得到他们的黄金、白银、黑火油等珍惜资源。
而对于北俱芦洲这样非常遥远的地方,并不太适合通商。
一去一回,就是大半年的时间。
海上航行的消耗也比较大,这通商的成本就比较大。
再加上,那边都是蛮荒野人之地,没有形成帝国的文明,也就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规则。
所以,就算是通商,那些人手中也没什么宝物,还会抢夺货物。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高句丽和东瀛移民过去,让他们去开发出来。
大唐再和高句丽和东瀛通商。
这是陈平安的建议。
因为这样一来,也能够给后来的帝王一个开疆扩土的机会。
让他们知道,这个大地到底有多大。
也让他们知道,最好的扩张路线是什么,到时候,直接把东瀛也画在大唐的帝国疆域版图上,也不是不可以。
甚至是他们开发出来的北俱芦洲之地,建立远东都护府。
不给这些帝王找一个目标。
他们很容易就贪图享乐。
李世民也觉得这种法子比较好。
把安东都护府原来的高句丽人移民过去,他们本身就不服管教。
让他们去远方,给他们更广袤的疆土,让他们自己去开拓。
能够开出来多少,都属于他们的,甚至是在那边建立一个新的高句丽,也不是不可以。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这些不听话的高句丽人给赶出安东都护府,确保安东都护府的稳定。
同理,在东瀛那边也是。
舒明、中臣·镰足、苏我·虾夷、苏我·石川·麻吕等人,可都不是善茬。
他们对于大唐慢慢地占据着东瀛南部,一直都是耿耿于怀。
李世民之所以亲征,他们也是出力不少,联合起来,支持舒明增兵。
要不是大唐有着火霹雳,要不是还有精良的装备,士气也比较足,粮草也比较足,军饷也比较足。
可以说,这一战,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大唐。
不然,李世民亲征能不能取得胜利,还真的不好说。
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最后的结果也就比杨广稍微好一点儿。
可还是没能彻底拔出这一个毒瘤。
以至于到了李治时期,还是要继续对高句丽用兵,东北之地的边关一直不稳。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明白李世民的用心。
“陛下,臣以为,可以用推恩令。”长孙无忌站出来,行叉手礼道,“直接颁布法令,允许大唐天下,包括安东都护府的高句丽人,还有东瀛人,甚至是吐蕃、吐谷浑、突厥等人,只要是有意愿的人,都可以去北俱芦洲参与开荒。”
“他们可以拖家带口,先报名,然后由大唐组建远航商队,运送他们到达北俱芦洲。”
李世民点了点头。
房玄龄、魏徵等人也支持长孙无忌的建言。
仅仅是高句丽人和东瀛人还不够,贞观四年开始施行的突厥人移民国策。
一直施行到了现在。
如今,大唐边关附近,甚至是西南、汉中等地,都有着突厥人。
然而,在突厥那边还是有着不少人,不愿意离开草原,不愿意移民到关内。
那么,这一次远东移民。
怎么能够少的了他们呢?
李世民当然忘不了这些人。
他甚至是希望把关内关外的所有外族之人,全部移民到北俱芦洲那边。
让他们在那边发展。
这样一来,才算是真正的解决边关不稳的问题。
用几十年,甚至是三代的教育,改变蛮夷之人的风气,让他们认可大唐,遵守大唐的制度和规则,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而把他们赶去北俱芦洲,仅仅是一次远航,就能解决。
相比较起来,自然还是远航更为划算。
说做就做。
很快,政令就来了。
第一个就是寻找红薯种子。
这个产量和土豆一样高的农物种子,一定要找到,也一定要尽快运送回大唐,好让司农司的人进行育种。
早一年,就能早一年耕种,早一年推广,早一年丰收。
对于红薯种子的悬赏,直接在大唐邸报上面报道出来了,三十万贯。
这已经不低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鼓励天下百姓们报名,主动前往北俱芦洲那边开荒。
那边属于北地,冬天比较漫长。
但是相对来说,那边又是一片广袤的大地。
只要是过去的人,能开荒出来多少良田,就能拥有多少良田。
然后,就有人开始鼓动苏我虾夷等人,派遣人在那边开荒,甚至是在那边建立一个新的东瀛。
什么这里的东瀛实在是太小了,不仅小,还被大唐盯上了。
大唐一直在输送人员到南部,那边早已经不被他们掌控。
故此,东瀛被大唐画进帝国的版图之上,也是早晚的事情,不如早一些过去,到北俱芦洲那边立国。
那边的土地更大,还距离大唐比较远。
若是能够早一些占据那里,说不得还能壮大起来,建立一个和大唐一样强盛的帝国。
苏我虾夷等人……动心了。
同样动心的人,还有高句丽的贵族们。
也不知道是谁说起来的,可以趁着东瀛还没什么动作的时候,早一些去北俱芦洲,在那里建立新的高句丽。
再造高句丽……这个理由完全击中了很多高句丽贵族们的软肋。
他们不仅仅是害怕东瀛人抢了先,还担心自己这边的人抢了先。
谁先去,谁就能够成为国王呀!
随着流言传开了,动心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有了人悄悄地去北俱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