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铉沐浴更衣,换了一身轻薄宽袍来到后宅荷池,一眼就看到尔朱英娥、元芷兰、冯妙音在池边水榭读书。
元芷兰在这里,卫铉不奇怪,意外的冯妙音,她不是应该与冯氏老少住借给他们宅子吗?怎么跑到后宅来了?
“郎主/将军。”尔朱英娥贴身侍女小酒窝、疏影、暗香,元芷兰的贴身侍女云霄、雨霁在水榭外候命,五女见卫铉从侧前方一丛翠竹后面远远走来,不约而同的敛衽行礼。
“免礼。”卫铉颔首示意,疾步进入水榭。
榭中三女见是卫铉来了,自也起身迎接,卫铉看了看元芷兰、痛了妙音手中的书卷,转而向尔朱英娥问道:“看什么书呢?”
尔朱英娥喜滋滋的迎了上来,卫铉这几天在城外军营吃住;她有好几天不见,心中异常想念,闻言答道:“我们看阿郎留在书房里的《三字经》和《弟子规》呢。冯家阿姐说阿郎凭此两篇文章,即可名载青史,冠绝当代士林。”
《三字经》史实部分写到“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便戛然而止,不存在“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接下来是“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这《三字经》既有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事,也有做人做事的榜样和道理;全文不但浅显易懂、取材典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而且稍加解读,人们在背诵的同时,还能了解传统国学及历史进程,忠、孝、仁、义、礼、智、信、诚、敬等思想。
《弟子规》同样是琅琅上口,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
尔朱英娥看完这两篇文章,再经知书达礼的冯妙音点拨,心知一旦传来,必将风靡天下,成为《千字文》一般的启蒙读物;而卫铉也将凭两篇文章名扬士林、名载青史。
试问作为卫铉未婚妻的她,又如何不激动?
“有这么夸张么?”卫铉故作不知个中威力,目光看向一旁颇为拘谨冯妙音。
他前世的生活在知识喷涌、网络发达的年代,可他既不喜欢哗众取宠的低俗的短视频,也不喜玩游戏;他平时喜欢拿诗词歌赋、文章名篇练字,安安静静的享受不多的闲暇。他也没有刻意去背诵,然而字练多了、久了,便把诗词歌赋、文章名篇记在心上。
几天前想着既然要办学,一篇《千字文》远远不够,于是他就把有所截删减的《三字经》、以及《弟子规》写了出来;并且用小故意的形式写出《三字经》涉及的人物及其亮点,以便老师讲解,以便孩童视之为榜样,并加以崇拜和学习。
至于《千字文》和《三字经》、《弟子规》的深远影响,当今世上没有一个人比他清楚。
迎着卫铉灼灼有神的目光,冯妙音一张俏脸红若胭脂,嗫嚅道:“河东公,《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千古雄文,我没有夸大其词。”
卫铉心中有数,只是微笑道:“承娘子吉言。”
冯妙音抬起一双明眸,鼓起勇气道:“可惜河/北动荡不休,两边联系不便,不然我抄录一刻,请族中长者点评一下。”
正如卫铉在军营之所想:名宿好的“点评”乃是一名士子名扬天下、步入仕途、长官发财的捷径,再加上现行的选官制度如同为名门世家量身打造,所以名门世家特别喜欢举办文会诗会。今天我清河崔氏在文会上给你赵郡李氏子弟好评和举荐,你李氏明天也要给我崔氏子弟好评和举荐,如此便能联手瓜分有限的官职,诚可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有此心的卫铉听得心头一动,问道:“冯娘子,据我所知,名宿只是点评名门子弟、士林才俊,我是军人,他们会点评吗?”
冯妙音寄人篱下,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在她说这话之前,自然周详考虑过,她轻声说道:“从名门出来的名宿确实怀有门户之见、门第之见,他们不会轻易点评与己无关的外人。不过他们向来爱惜羽毛,要是点评某篇文章,就能郑重以待,以免失去来之不易的大好名声。”
“一旦遇到世所罕见的诗词文章,他们也会抢点评、作序。而河东公的《三字经》和《弟子规》注定名载史册,他们为了与河东公、文章一起留名,一定打破门第之见,争着抢着点评、作序。况且河东公是河东卫家人,岂能和一般军户比?”
一旁的尔朱英娥“哼”了一声,心里显然瞧不起“沽名钓誉”的名宿。
卫铉倒是觉得相当好,按冯妙音所说来看,当代名宿名师价值观和名利观于已有利、于国于民有利,其实蛮好的。他们虽然好名,可是由于不愿死后遭受千夫所指、遗臭万年,故而绝大多数都有节操、有风骨。
卫铉了解了个中门道以后,便想搭上牛炸天的“笔友”。而且南北双朝什么都在比,无伤大雅的文学艺术更不例外;当初周兴嗣一夜写出《千字文》的时候,萧衍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推广,而是立刻亲笔誊写一份,送给魏朝皇帝,他的书信当中,不乏调侃之辞,令魏朝中枢大失面子。
只要胡太后在中枢公示《三字经》和《弟子规》,不愁没有名气,说不定她还让人誊写一份,送给萧衍,以示魏朝在文学方面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