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已不再搭理房玄龄,自顾自饮着热茶。后者微微叹了口气,知道过犹不及,随意铺排了几句后起身,准备先去拾掇马匹。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的背影离开,稍稍勾了勾嘴角。
他舒展了一下五指,自怀中掏出一叠文书。这是李昭借由谍子送入秦公府的。
扉页上只有四个大字“每日一问”。
两人是多年的笔友,这些年不论战乱频仍,始终不曾断过联系。
之前李昭便给过李世民类似的东西,让李世民每日思考一个问题。不过那时候李昭的问题多是些兵争、治乱、兴亡相关的。引得李世民甚至多看了不少书。
不过,这一回,李昭离开长安后暗中递给李世民的“每日一问”却有些变了味道。
他十日前看到的问题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刑去刑可也?”
李世民思考了许久,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可他知道李昭的问题不止于此,只知道是否可行远远不够,还需得找到解决之道。
为此,他与房玄龄私下讨论过不止一次。作为儒家子弟,房玄龄给出的答案颇为正统,在遍数先秦法家之缺失后指出:该当宽减刑罚,为君以德,教化万民。
李世民深以为然,可却仍旧觉得不够。他知道李昭给他的问题,不会只是求个正统的答案而已。
果然,他五日前看到的新问题是“汉元帝纯任德教,以仁义治天下,奈何以此遂乱汉家江山?”
这个问题,李世民没有再去与房玄龄讨论,至少与房的讨论不能如此频繁,会惹人怀疑。
他心中自也有个答案,无非是“霸王道杂之,取于中庸”,但他猜测李昭想要与他所说的,应该与之相差较远。
毕竟,李昭曾经明确言及要“依法治国”。
到底何谓依法治国?为何要依法治国?
可能,李昭想得便是让自己在诸多历练中先行摸索吧……
借着火盆,李世民摊开文牒,翻到自己今天新的问题上。这一本小册子文字不多,可每每翻阅都引人深思。他不禁开始好奇,今天的问题是什么。
摊开后,李世民便是一愣。上面一行字看着不过横平竖直,可李世民却愈发觉得这些文字仿佛带着锋刃,哪怕直视都会伤了眼睛。
白纸上,墨字晕开的内容如下:
“忠孝一说,自来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可,若君要你死,你该当如何?”
李世民将这个简单的问题反复默诵了十余遍,随后轻轻合拢。喃喃道:“与其死中求活,不若正告君父?
“不对,还是解不得。”
下意识的,李世民又摊开纸张向后翻了一页,随即他瞪圆了眼睛,“啪”的一声将纸页狠狠合拢,额头开始渗出冷汗。
下一页的问题只有十个字。
“杀兄者,何如?弑父者,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