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位当世项羽连战连胜大破卫文升后,新近归附的大将军李子雄谏言,请杨玄感正尊号,登基称帝。
起义军中绝大多数人都在附议,一时间声浪如潮。
杨玄感颇为意动,但思虑再三,他还是再次找到李密,请教这位自己的谋主。
李密很是无奈,他斟酌再三,决定就实谏言:“昔日陈胜自欲称王,张耳劝谏而被排斥;魏武曹操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被诛。
“今者,密欲正言劝阻,还恐步两位先贤后尘;如是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意。
“为何?兵起以来,虽连战连捷,可除虎牢关外,尚未有郡县主动归从;
“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
“今,明公当挺身力战,早定关中,若急于称王称帝,岂不是示人以浅薄?”
杨玄感哈哈大笑,对李密表示就此停议,可转身之际,他却是斜了斜眼。
就这般,在争论是否称帝的几日里,李昭完成了对军队的整合。不等杨玄感前来邀战,他竟是主动走出邙山,向洛阳进军。
杨玄感仍率兵两万,前来迎敌。两军于北邙外的平地相遇。
对于李昭,杨玄感并不太看在眼里。事实上,李昭这个名字若非去年征辽之后他有所耳闻,自此之前根本不曾出现于他的耳中。
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于辽东侥幸立功,在山东打的也无非是些没有甲胄兵器的贼军,有何可虑?
仅看他来洛阳后的做派,先是在邙山中列阵固守,不趁着关中兵新来主动合兵而是吝惜兵力。
在关中兵与自己交战时,耍诡计,去洛阳城下邀买名声。桩桩件件无不是在透着“心虚”二字。
这一战,只消将这小儿击败,洛阳援军便算是无了。
北邙南,甲光向日,旌旗猎猎。
李昭本阵列为十余个方阵,一万人战队于前,一万余驻队于后,摆出的大阵中规中矩。
杨玄感遥遥一看,不住摇头。
“确是小儿,破之必已!”
随后,杨玄感军中鼓响,大军排车悬阵,营造出多轮冲击的架势向前推进。
李昭并未变阵,或许是还不熟练指挥,或许是怕军中兵士不服调动。他仅以这种类鱼鳞阵的阵势迎接叛军冲击。
这样做有好处,因为鱼鳞阵的要义便是层层设防,正面不论冲击还是反冲击都坚固厚实。
可坏处也十分明显,鱼鳞阵是步兵大阵,分多个方阵排布,调度极难。因此,后军防守极为空虚。一旦被自后军攻击,很容易一击即溃。
杨玄感是宿将,只一眼便看破了李昭的弱点所在。
军中大旗一挥,一支两千余人的骑兵部队突兀出现在了战场西侧,随后以疾行的姿态向鱼鳞后阵绕行而去。带队之人乃是他的弟弟杨玄挺。
杨玄感自己则带上面甲,同时催动他的亲卫前出。不等弟弟的绕行奏效,他要同时率本部骑兵前压,一前一后,彻底打垮李昭的部队。
北邙山下,他要一战底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