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政策导向使得社会上对当兵的看法更加负面,认为当兵难以获得政治上的成就和荣耀。
二、待遇差风险高
1、经济待遇不佳。
古代士兵的军饷往往很低,难以维持家庭的生计。
在一些时期,由于财政困难,士兵的军饷还会被拖欠,甚至出现克扣军饷的情况。
此外,士兵的装备和补给也常常不足,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
比如,明朝末年,军队经常出现缺饷的情况,士兵生活困苦,不得不靠掠夺百姓来维持生存。
这种经济上的困境使得人们对当兵望而却步。
2、生命安全无保障。
战争频繁,士兵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战场上刀光剑影,死伤无数。而且,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受伤,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
在一些大规模战争中,参战的士兵往往死伤惨重。战争还会导致家庭破碎,给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人们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不愿意让家中的男子去当兵。
三、发展前景有限
1、晋升困难。
古代军队的晋升制度往往不健全,普通士兵晋升的机会非常渺茫。晋升主要依靠出身、关系和战功等因素,对于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士兵来说,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晋升。贵族官宦子弟更容易在军队中获得高位,而普通士兵即使立下战功,也可能被上级冒领或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2、退伍后出路少。
古代士兵退伍后,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由于当兵期间与社会脱节,缺乏其他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社会对退伍士兵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也很低,他们很难融入社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比如,一些退伍士兵只能沦为乞丐或者从事低贱的职业,生活陷入困境。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对当兵持谨慎态度。
要让当兵在秦国变成一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人人向往争取的好事。这样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才能持续地保持战斗力。
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秦国在这个时代立足的根基,所以李恒也是煞费苦心地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来提高士兵地位,让“好男不当兵”这句话慢慢在秦国成为过去式。
在马科一番解释说明之后,大量的士兵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当兵。
“我要留下,当兵有土地,还有军饷,比回家种地强多了。”一个士兵兴奋地说道。
“是啊,我也留下,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土地,我要好好打仗。”另一个士兵附和道。
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就地退伍,编入当地户籍,重归田园生活。而选择离开的人也有,不过却是极少数。
这也符合马科的预期。很快,马科让第七镇随军的文吏对这些士兵进行统计,愿意留下的单独成一册,选择就地退伍重归田园的单独一册,选择拿盘缠离开的又是一册。
很快,几名文吏的桌子前面排起了长队,第一列最长,一眼看不到头。第二列只有几百人。而第三列只有区区几十人。
那些站在第二列和第三列的人,看着表情兴奋的第一列之中的昔日同袍,有人犹豫了一下,又跑到了第一列后面排队去了。
对此马科也没有让人制止。因为就算愿意留下继续当兵,个人意愿只是第一个条件,之后还要进行下一步的筛选,把一些老弱病残以及不适合当兵的人筛选出去。秦军走的是精兵路线,而且李恒推出的这种种的提高士兵待遇的办法后面都是需要大量的钱粮土地资源来支撑的,所以不可能什么人都要。
当然,那些被筛选下来的人也可以进行二次选择,是重归田园还是选择拿盘缠离开。
看着自己的旧部脸上洋溢的兴奋和激动,站在一旁的贺道宁和郭登等人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贺道宁小声对郭登说道:“这秦王的手段可真是厉害啊,这么一来,这些士兵的心可都被他收走了。”
郭登点点头,道:“是啊,以后这些士兵虽然还在将军麾下,但是他们心中最感念的人却是秦王,而不再是将军了。”
贺珍的脸色也变得不好看。虽然秦王并没有明确下令说剥夺他们的军权,甚至马科还告诉他秦王会让他继续率领自己的旧部。但是秦王这些招数一用出来,日后这些士兵虽然还在自己麾下,但是他们心中最感念的人却是秦王,而不再是自己这个昔日主将啊。
秦王的手段当真是高明无比,让他想反对都没办法反对,只能被动的接受。想到这里,贺珍心中对于那些素未蒙面的年轻秦王更多了一份敬畏和忌惮。
贺珍心中暗道:“果然是人中龙凤啊,不可小觑啊!”
在用这些拥军优待政策稳定了贺珍旧部的人心之后,马科又邀请贺珍和他的旧部们对秦军第七镇进行了检阅。
看着不动如山,侵略如火,军容严整,装备精良,尤其是那些铸造精良,一字排开的上百门火炮伫立在眼前的时候,给贺珍等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他带兵十几年了,也见过不少的精锐,可是如同眼前这般精锐强大的军队还是头一次见。
他的部将们也一个个看的神情凝重,震撼不已。
他们甚至在想,这是不是秦军之中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马科似乎看出了他们的想法,笑着说道:“贺兄,我的第七镇组建算是比较晚的,训练的时间也比较少,算不上秦军之中最精锐的军队。真正的精锐的是王上最早组建的第一镇到第五镇,你要是见到了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下强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