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蕊一家没坐多久便离开了。
送走一家三口,温澜看向儿子,意味深长:“今天‘日行一善’了?”
温予无辜眨眼:“纯属意外,不小心看到的。”
卫明卓在厨房收拾饭后残余,听见妻儿的对话,插了一嘴:“还有一年吧?”
“嗯,当时是这么说的,”温女士叹了声气,也不知这事是好是坏,“说是小予到了十八岁……但谁知道真的假的?”
温予的预知能力,在他小时候带来过不小的困扰。
这个能力与生俱来,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只懂得伸着手指东指西指,咿咿呀呀地叫唤。夫妻俩只当自家孩子天性好动,至于孩子毫无预兆地哭或笑,在那个年龄阶段倒也正常。
让他们感觉到不同寻常是温予学会说话之后。
随着词汇库的逐渐丰富,小温予学会了用语言辅助动作,表达他的意思。
比如,他回指着桌上的某个东西,口齿不清地说“砰砰”,然后晃动手指不断地指向地下,直到温澜几分钟后拿起那样东西,又不小心手滑掉在地上;再比如,他半夜突然醒来哇哇大哭,明明屋外风平浪静,他却哭着诉苦“雷、怕”,温澜和卫明卓好一顿哄,正以为儿子做噩梦,谁想半个小时后,外面开始刮风下雨,伴有雷声轰鸣……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等到温予能说出更完整的句子后,夫妻俩才终于知道儿子究竟怎么个异于常人法。
他总能精准地说出一段时间后发生的事情,有可能是几分钟后、也有可能是几小时后,有时连对方下一秒要说什么话都知道。就好像未卜先知似的。
他们带温予跑过许多家医院,医生能给出的比较科学的解释就是这孩子的大脑发育超过同龄人,对磁场的感知较为敏感,也就是俗称的“第六感”。
温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常人的不同,此后变得谨慎了,每次都会先问过爸爸妈妈:“可以说吗?”
父母同意,他才会把预知内容说出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需要温澜和卫明卓把关,他也能够分辨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他还发现,对别人的预知有一个很重要的前置条件,那就是肢体接触。
小时候一无所知,所以谁碰了他,他就会无法控制地看到对方一段时间内即将发生的事情。
刚察觉这个前置条件的那段时间,他一度抗拒与人产生肢体接触,到哪儿都避着人群,直到后来能够控制预知能力了,他才渐渐放飞自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温澜和卫明卓最后一次带他去医院检查脑子的时候,他们在离开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盲眼的老道士。
老道士是忽然拦住他们的,起初夫妻俩以为遇到了江湖骗子,还打算报警,可对方一口便说出温予的异常之处。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那老道士捋捋山羊胡,意味深长地留下一句:“因缘既定,等到十八岁,一切都会有答案,言尽于此,静候天机。”
说完拄着盲杖走了。
眨眼过去,温予已经十七岁了。
还有一年就知道那究竟是位老神仙,还是个老骗子。
温予倒是很看得开,管他真假呢,到时候再说。
宋默很快通过了他的好友申请。
微信名很有本人风格,一个句号。头像却是只圆滚滚翻着肚皮的小奶狗,瞅着还是只土狗。
大概是头像带来的割裂感,温予改好备注,给他发了第一条消息:[小狗好可爱]
另一条消息几乎和他的消息同时弹出在屏幕上。
宋默:[你好。]
这一板一眼的消息,看得温予乐了一下,也回复一句你好。
又一条消息和他的这声招呼一起弹出来。
宋默:[嗯。]
这次温予没有急着回复了。
然后他收到宋默的第三条消息。是对他夸小狗可爱的回复。
宋默:[我是说这个。]
乍一看有些无厘头,但温予联系前面的消息,一下子笑了。
难道他是觉得那一个“嗯”跟在自己的“你好”后面显得很没礼貌吗?
温予:[嗯嗯知道]
他顺势继续:[这是你养的小狗吗?]
宋默:[不是。]
宋默:[出去玩,山上遇到的。]
温予:[你喜欢狗?]
宋默:[还行。]
温予:[我倒是挺喜欢的,要不是要平时上学,我爸妈工作也忙,我都想养一只呢]
宋默:[嗯。]
好吧,看来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这位新邻居都是块金子呀。
想到两家父母聊天的内容,他放弃了小狗的话题:[对了,过几天开学我们要不要一起去学校?]
他又补充:[还是说叔叔阿姨送你去?]
转学第一天,唐阿姨他们说不定会陪他一起。
宋默只回了一个字:[好。]
这个应该是在同意他一起去学校的提议吧?
温予回了个ok的表情包。
-
留给温予的时间不多。剩下的几天他奋笔疾书赶完作业。邱为就没有那么松弛了,开学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还剩四张卷子没写,注定此夜无眠。
温予以为自己可以睡个好觉的,可没想到那些朦胧又碎片的梦境又缠了他一个晚上。
醒来后看着枕头上半干的湿痕,他抓了抓头发。
明明知道自己做了梦,这会儿却一点都想不起来梦的内容了。总是这样。
他开学,楚姨也重归岗位,一大早就来给他做了早饭,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
卫明卓开始新的课题研究,两天不怎么在家了;温澜也有个海外差要出,凌晨就已经离开。温予一睁眼就收到他妈打来的零花钱,说用完再问她要。
温予回她,我在学校就吃点小零食,能花哪儿去?但也美滋滋收下了。
小金库又入账一笔可观的数额。
抛开奇怪的梦,温予吃完早餐,精神抖擞地挎上书包:“我走啦楚姨!”
楚姨笑吟吟地目送他:“好,路上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