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日
司马懿前锋大将郭淮攻取朝鲜国都朝鲜城,并在带方城一带,击败朝鲜军五万人,朝鲜王带着败兵退往三韩地区。
十月十日
司马懿领兵两万进驻朝鲜城,一者作为郭淮后援,二者派人四处攻城略地,准备彻底占有乐浪郡往南百余里的地区。
而郭淮带着一万人深入三韩地区,所遇朝鲜军皆被其粉碎,一路直接打到海的尽头。
朝鲜王实在坚持不住了,派人向司马懿上降表。
司马懿同意,但是要让其亲自带人来朝鲜,当面投降。
躲入深山月余的朝鲜王,带着数名大臣,以及几个儿子,来到朝鲜城。
初一见到司马懿,就伏地不起,大喊:
“天朝神威,小邦难当,还请天使恕臣之罪。”
司马懿见朝鲜王身后一人,长得像汉人便问他是何人。
朝鲜王答道:“此臣之子,其母是汉人。”
司马懿点头:
“朝廷欲在带方城方圆百余里的地方,设置带方郡,其余地带,属辽东都护府。
你既然已经称王了,那就由朝廷正式册封为朝鲜王,马訾水以南,除大汉乐浪郡、带方郡,其余都赏赐给你,立国朝鲜,归辽东都护府节制。
不过为了方便朝廷管控朝鲜,需要将三韩地区设立三公,放心,他们都属于你的臣子,受你管辖,不过需要与你一同前往朝廷,接受天子的敕封才算有效。
你可愿意?”
朝鲜王不敢拒绝,卑微道:“臣遵命!天朝仁义,不杀之恩,臣永世不敢遗忘。”
司马懿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道:
“如此,你随时准备随本司马入朝,你自己选三个儿子,带着你的三个儿子,与你一同入京,接受天子敕封。”
随后又指着刚才询问的那名朝鲜王子,补充道:
“此子即是汉人之子,将成为朝鲜太子,送入雒阳,受汉学,学习礼仪文化,等到学成之日,回归朝鲜,以文明辽东诸地。”
“全由天使安排,小臣谨遵命令。”
十月十五日
朝鲜王的投降令传遍朝鲜诸地,整个朝鲜战事,全部告一段落。
司马懿开始准备班师事宜。
十月二十日
司马懿带着郭淮以及朝鲜王等一众朝鲜王子,抵达辽东郡襄平,等待西归的钟会军。
同时派出郭淮,领兵三千,前往夫余、挹娄、沃沮等夷族部落,让其首领即刻前来大汉辽东郡,准备与大汉大司马一同进京朝圣。
并下达有命各族首领朝圣令:
“令行之处,天兵所到,即可奉令;但有不奉,人马车房,俱为齑粉;朝鲜前车,高句丽之鉴,勿谓言之不预也。”
十月二十四日
成功拿下高句丽国都丸都,并斩杀高句丽王的钟会,带着选定的高句丽王子,来到襄平汇军。
十一月五日
郭淮带着数百名各族部落首领,抵达襄平。
在接受了各族跪拜,并言辞冷森的告诫完所注意事项后,司马懿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
建平二年
二月十一日
司马懿班师回朝,天子刘璿带领文武百官,出雒阳五里,迎接回朝大军,以示其功之伟。
二月十二日
刘璿在大朝会上接受了辽东各族的跪拜,并以大汉天子的身份,给他们授予印玺,以示法统。
同日,朝廷下令设置带方郡,位于乐浪郡之南,并将带方郡南部的带水改名为汉江,以示大汉之威。
大司马司马懿上表,列数中郎将郭淮之功,请为辽东都护。
刘璿采纳司马懿之表,擢升中郎将郭淮为辽东将军,兼任辽东都护,节制朝鲜国、高句丽国、夫余人、挹娄人、沃沮人等辽东夷族。
又以司马懿平定辽东有功,免去大司马之职,任命为太师,负责教导天子军务之事。
自此太师司马懿与太傅白康共同作为帝师,司马懿的威望也直逼白康,不断有官员向其靠拢。
再加上关平、郭彰等元戎之后,大量阵亡在辽东之战。
使得以司马懿为代表世家派,逐渐拉平,与以白浚、法正为代表的元戎派之间的差距。
而也因为关平等人之死,让元戎众人对于司马懿十分痛恨,只要找到机会,就会不断抨击他。
司马懿则趁此向刘璿展示柔弱的一面,引得了刘璿的同情,甚至多次下诏斥责关兴、赵广等人。
“太师乃国之干城,朕之师,岂非汝等可以污蔑。
汝等身为元戎之后,理应与其精诚合作,一同为大汉谋利,荡平海内贼寇,保得大汉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