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大官道,也称为直道,从幽州广阳郡蓟县起,向南经过涿郡涿县、范阳县,进入冀州,过中山国、常山郡、巨鹿郡、赵国、白郡,抵达白国境内,然后接着是荡阴县、朝歌、汲县进入河内郡,从修武县境内直达黄河岸边。
这是大汉朝廷中央向幽州边境调集军队的最为快速的一条通道。
其实自从进入白国境内后,沿途的景象就已经很不一样了。
进入白国前的是朝廷直属的白郡,由于此时政局十分混乱,白郡也深受影响,豪强大量兼并,百姓只得沦为佃户,一年起码有二三个月的时间是处于断粮阶段。
无奈,大家只得四处去挖野菜、乞讨。
由于知道白国富庶,而且名望高、有仁心,靠近白国的郡县百姓很多都往白国聚拢而去。
但是白国自然知道收留大量流民会造成国内动荡,只得忍痛拒绝这些人入境,以非白国之民的理由将其拦在白国之外。
白国特意组织了一支边境卫,设在司徒府下,专门负责检验白郡与白国,河内郡与白国的边境百姓查验。
因此师徒二人一来到白国与白郡的边境,就看到乌泱泱的流民聚集在白国边境卫设立的路卡前,破烂的帐篷杂乱不堪,但是他们却没有胡乱放置,而是将官道流了出来,设立在了道路两旁的荒野上。
好在白国没有真的不管他们,而是每日在边疆前施粥,防止流民暴动。又派出官员前往白郡和河内郡,要求他们与白国一同振抚灾民。
两郡的太守本来还有些欣喜,流民问题让白国解决了,自己就轻松了,谁知道白国通过中央,直接向两郡施加压力。
使得两郡不得不一同与白国处理这些流民问题,在白国派出的协助团的帮助下,两郡开始了对于不法豪强的清查工作,解决了一部分流民的生存问题。
又开展了清查贪腐行动,打掉了一批上下其手,巧立名目征收赋税的贪官污吏,这才使得白国边疆的流民问题得到一些解决,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但是即使做了这么多,还是有许多流民聚集在边疆,期望自己能够被上天看重,走了狗屎运,被白国贵人看重,收为雇工,或者道观的道士看重。成为道童,就可以进入白国,过上富裕的日子。
甚至有一个读过书被白国拒绝的流民,掩面而涕道:“今生恨兮,不能为白国者,书读千卷兮,不也枉然;来世愿兮,为白地一犬彘,目不识丁兮,不也情愿。”
也正是如此,知道白国信教,边境的流民比之其他地方,更加笃信道教和佛教,使得这两个教派不得不再次开设观寺。
于是以进入白国道路为分界线,南边是救苦寺,北边是救民观。两方人马泾渭分明,一边念着无量天尊,一边念着阿弥陀佛。
南边的流民中经常可以看见有剃了头发的僧侣,握着木根在里面行走维持秩序,遇到恶霸,先是跟他好好说,不听,就是一棍子,再不听,就抓到寺庙里,接受佛经的洗礼。
而北边则多是背着木剑的道士,看到不平之事,直接上去拳打脚踢,除魔卫道,遇到打架的人,不问缘由,两边都打,然后再慢慢跟他们讲道理。
也正是有着寺观的存在,这数千聚集在此的流民,竟然维持了诡异的秩序,规规矩矩的排着队,领着白国施的粥。
让路卡的士兵查验完身份后,师徒二人,成功进入这个让人心心念念的神之所。甚至张角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背后那一双双羡慕的眼神。
进入白国,就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白国能够很好的控制人口的多少,不断向外输出人才,还有清明的政治局势,让白国很好的运行了下来。
加上白国扫除了豪强的压迫,解放了百姓开荒的积极性,又有官府不断修建的水利工程,使得白国遍地的良田,沿途皆屋舍。
二人与巨鹿道路两旁光秃秃的荒土不一样,白国路旁多是花团锦簇,这显示了这里的百姓过得十分只好。
“师父,这里的人,怎么跟我们那里的人不一样,难道他们可以吃得饱饭吗?”
快要抵达朝歌北边的皓灵观时,张角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白太宾笑道:“这就要靠你自己去看了,修道修道,在一个修字,不修,如何知道?”
张角用力的点了点头,眼神愈加明朗,好似自己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
白太宾看着有所悟的张角,扶着胡子,对于这个弟子,愈加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