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繁琐的律法,与道门的清静无为相违背,道门有堕入魔教之危险。
张道陵与反对他的高功们辩论了整整三天,他一个人与几十名高功辩论,但是最后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候,有人说他背经离道,想要妄图造神,这会让天师府陷入混乱和分裂,让信徒们背离信仰,应该将他逐出山门,打为邪道。
最后还是天师出面,才制止了对张道陵的人身攻击,而张道陵也知道在白德山上成不了自己的道,于是拜别天师府的众师兄弟,准备周游天下传道。
后来,他听说蜀地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而他恰好自创了一套符箓法,将符箓溶于水,可使人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
于是他入蜀传教救人,走访名山大川,最后在鹤鸣山证道,以白朗天师之徒的身份,接受了太清道德天尊的授道,命他敕封鬼神,以地道正人道,连接天道,让世人晓业障之苦,谨言慎行。
他依然尊三清道祖,不过其下不再有诸天神、天帝,而是诸鬼神、鬼帝为主。
因为所属天师府,所以在他的宣扬里,鬼神鬼帝因为所属地道,受到职责限制,位格低天神半格,但是同在三清之下,属于一个独立的体系。
他以北阴酆都大帝为主神,之下有五方鬼帝、罗酆六天、阴曹地府,其中北阴酆都大帝确定为周武王,因为其功绩,敕封为诸鬼帝的上司。
他的行为在天师府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多位高功认为张道陵此举是在夺权,是在另立门楣,此举不可以姑息,要将他逐出道门,逐出天师府,打为邪门歪道。
最后在天师的极力劝说下,众高功才同意与张道陵商议,看看他的意思。
十年后,有去过蜀地的高功,对张道陵的鬼神之道改变了印象,认为其对于一些人十分有用,可以一试。
于是鬼神道正式成为道门的一个分脉,所属天师府,而原来在白德山的称之为天师道,或者也可以叫做天神道。
原来道门还有纯粹的理论派,他们不信奉神仙,不关注世事,一心只想要归于山水田园之间,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被统称为黄老道。
因此,如今的道门可以分为天师道、鬼神道、黄老道,而天师道、鬼神道同属于天师府。”
为张角解释完天师府最近最大的变化,两人也成功来到了渡口,好在两人脚程快,渡口还有一个渡船,上面是一位老人家。
两人赶紧上船,坐定后,张角又问道:“那,张道陵如今还在吗?”
白太宾叹息道:“五年前,张道陵就在鹤鸣山羽化了。”
其实白太宾还有些没有说,其中张道陵所敕封的鬼神并没有敕封完,只敕封北阴酆都大帝和五方鬼帝,以及一部分罗酆六天和阴曹地府。
其中罗酆六天和阴曹地府有大半的职位还是空缺的,只是将他们的职位和职责留了下来,张道陵羽化前对弟子们说道:
“贫道之所以将其留下,是为了让世人知道,道是向前流动的,后世一定会有更合适的人成神。
这些神究竟配与不配,我们说了不算,普罗大众说了才算,贫道相信,数百年后,这鬼神道一定能够完善,成为与天师道一样的大道。”
而张道陵所敕封的鬼神中,还有许多白氏之人,大多是汉建立之后逝去的白公、白王、白氏天才,张道陵以“白氏于天道功德甚伟,与人道甚伟,与地道甚伟,合该有此殊荣”。
至于他是想要让白氏看顾他的道统,还是真的觉得白氏之德,可以配得上这么多的神位,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反正听说那个时候的白王羲,对于张道陵的鬼神道,在天师府帮了不少的忙,这才让张道陵没有被打为异端,邪教。
而白氏也派出了几位弟子,入蜀学习鬼神道的道法,据说,如今鬼神道有几位祭酒,就是白姓的子弟,与白氏关系颇近。
另外,虽然明面上鬼神道属于天师府,但是天师府并不能控制鬼神道的一切,里面的信徒、道观、高功一切不知,宛如一个大汉的诸侯王。
而鬼神道与天师道不同,鬼神道更加热衷于传教,可能是受到了佛门的影响。
张道陵为了传教,也为了拯救百姓,同化当地的蛮族,广泛的收徒设教,在益州地区建立起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这使得鬼神道更加的有组织,有凝聚力。
张道陵去世前,传下鬼神道根基,二十四篇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又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作为鬼神道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