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群臣对此也为之奈何,因为司徒袁敞已经被刘祜收入囊中,使得群臣不能团结起来,总是会被刘祜针对。
如今刘祜又要在国库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乳母王圣大规模修建宅第,据说占地有两个雒阳坊市那么大。
其屋舍毗连不绝,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攻山采石,负责建造的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几十处,转相迫促,花费达到了数亿钱。
而已经成为太尉的杨震连续多次进谏,但是都被刘祜留中不发。
负责建造的中常侍樊丰、侍中谢恽等见杨震连续进谏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越加的无所顾忌。
甚至于假造诏书,调发大司农府的钱谷、司空府的材木,各自修建起家舍、园池、庐观,劳役花费无数。
以致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越加的空虚,几乎将和帝时期数年的积累,挥霍一空。
五月
刘祜竟然想要以太子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为由,行废黜太子之事,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因为刘保之母只是一宫女,死于阎皇后之手,唯恐刘保登基报复,故而极力主张废黜太子。
但是遭到以杨震为首的群臣竭力反对,太常桓焉、廷尉张皓更是反对道:“太子生年未满十五,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
刘祜并不愿意顺从群臣的意思,甚至于在几名被杨震揭发罪行的宦官的诬告下,将杨震逼死。
杨震一死,群臣与刘祜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群臣开始极力的不合作与刘祜相关的事情,使得刘祜想要做任何事,都需要运用皇帝的权威强行推行。
延光三年
刘祜强行通过废黜太子刘保的旨意,将其封为济阴王。但是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子嗣,因此没有立太子。
在太傅白致的推荐下,渤海人,九卿之一的袁客成为济阴相,其余大臣也纷纷推荐得意学生成为济阴国的官吏,济阴王刘保麾下一时间人才济济。
延光四年
刘祜不喜欢雒阳阴沉的气氛,于是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三月,行抵宛城,忽然得病,身体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回京。
车架抵达叶城时,已呈弥留状态。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
阎皇后不敢对外宣布刘祜驾崩的消息,所在上食、问起居与往常一样,一直隐瞒回到宫中。晚上才发丧。
刘祜崩逝,最高兴就是群臣,有大臣纷纷说要给刘祜上恶谥,但是被司徒袁敞和司空白竟劝住了,毕竟刘祜并没有大规模屠戮群臣,而在位期间,运气奇好,竟然没有大的灾害,使得多次挥霍国库,都被第二年的丰收给填补回来了。
因此不能开恶意上谥的先河,要不然会打破群臣和后世皇帝的默契。
于是经过三日的讨论,决定为其上谥“安”,是为孝安皇帝。
已经成为阎太后的原阎皇后,还想为刘祜立庙,但是被群臣给怼了回去,又想要学习刘祜,用自己太后的权势强行通过,并成功下发了诏书,但是却没有一个诸侯王响应,这件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由于刘祜没有立太子,因此阎太后临朝摄政,第一道命令就是任命大鸿胪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阎太后想要长久独揽朝政,与阎显等人在宫中定下计谋,准备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
而刘保因被废黜,故而不得上殿亲临刘祜的灵堂参与丧礼,在府邸悲号不食,使得内外百官都为之哀痛不已。
阎太后还在和群臣就是否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争论不休时,传来刘懿病重不起的消息,阎太后紧急结束了朝会。
而此时阎显兄弟和宦官江京等人都在待在刘懿身边服侍,梦想着随时作为从龙之臣。但是江京对于刘懿的身体感到担心。
于是江京将阎显带到没人的地方对他说:“北乡侯一病不起,国家继承人的事应该及时确定。
先前没有立济阴王刘保,如果立了他,以后必定要怨恨我们,因此绝对不能让他找到机会,故而我们为什么不早做准备征调其他王子,从中挑选立为皇帝的人呢?”
阎显认为十分有道理,立马去到太后宫中,对阎太后道:“如今北乡侯病重,恐不能起复,不如征调济北王、河间王的王子,并紧闭宫门,屯兵自守,以防不测。”
阎太后同意了,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是,就在当天夜里,刘懿突然去世。他们惶恐不已,只得秘不发丧,并急令让宦官江京、刘安、陈达等立即快马加鞭,将济北王、河间王王子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