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内心的躁动强行压下,白致组织好语言后恭敬的答道:
“公孙,对于如今大汉各地的形势和朝廷的格局,在下确有一些浅薄的见解,若是有所遗漏,还请您见谅。
首先对于朝堂的局势,自章帝白虎观会议以后,朝堂上的大臣都出于儒,或学于儒,整个朝堂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由于我们白氏在儒学的地位,因此大部分朝臣以我玉真坊为首,对于朝堂的局势有极大的影响力。
可是和帝也清楚地知道朝臣势大的情况,所以提拔外戚,任用宦官,分走了原本属于尚书台的一部分权利,如今有几个中常侍之职,已经在宦官的手中。
到了如今,外戚已经是朝堂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有许多立场不坚定的大臣,已经对邓氏有所动摇,向其攀附。
而宦官由于历代皇帝的戒备,加上当今陛下年幼,此时势力也只是依附于邓太后而存在,可以当作外戚势力来对待。
因此整个朝廷大致,以邓太后和大将军邓骘为首的邓氏外戚,与以我白氏为首的朝臣为两股最为强大的力量。
根据主家的安排,玉真坊一直以来只是关注政事,少参与内宫争斗,因此整个天下在这几次的内宫争斗中的动荡并不是很大,整体呈现兴盛的状态。
而且据我观察,邓太后和邓骘与和帝时期的窦氏外戚不一样,行为举止多有法度,邓骘也是谦虚好学,颇有前汉卫青的风度,故而我也准备与其进行有限的合作,至少让政令通达,维持到皇帝元服之后。
而整个天下的局势,据我看,与和帝时期一样,呈现一番太平之世,除了前年的各地大的灾害,不过如今已经被朝廷和各地的长官给解决了,相信又会是一个永元之隆。”
对于天下的局势,白致是持有乐观的状态的,即使是这两年有所变动,但是已经在他和朝臣的努力之下,挽救了回来。
如今邓太后临朝,但是却不肆意妄为,朝臣也各司其职,听闻陛下也是好学聪敏,整个朝堂稳定,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白礼没有直接告诉白致原因,由于常年深陷朝堂之中的争斗,白致已经对于地方的情况产生了错觉,或许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耗去了他所有的精力。
“白家主,请问前汉为何而灭?今汉因何而盛?”
“王莽倒行逆施,篡权夺位,致使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后来光武帝拨乱反正,再造大汉,宽政爱民,历代皇帝励精图治,这才有了如今四夷咸服,海内升平的盛况。”
白致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白礼摇头道:“错,大错特错。”
面对白致的疑惑,白礼解释道:“根据家中的史书所载,前汉因为豪强兼并,百姓无立锥之地,加上天灾频发,贪官污吏横行,朝廷无赈灾之力,故而致使天下大乱。
而王莽意图消灭豪强,实行新政,但是能力不够,又擅动刀兵,骄奢淫逸,错过最好的时机,导致豪强联合百姓,冲入关中而亡。
后来天下糜烂十几年,百姓十不存一,依据百姓而存在的豪强,也多数随之消亡。到了光武帝,天下已经十分疲惫了,在我白氏的帮助下,妥协豪强,振抚百姓,大汉因此而二兴。
此后历代汉帝不断抑制豪强,使得百姓有所耕,赋税有所得,这才有了如今大汉的兴盛。
但是你知道吗?前两年的跨州连郡的大灾害,因为朝廷的无所作为,已经将豪强身上的枷锁打断了,如今有的地方,一个县有三分之二的田亩掌握在豪强的手中,结果如何,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这,这···”白致傻眼了,地方上怎么没有警示呢?全国如此多的郡县还有那么多刺史,不可能没有一个上报的啊,不见得所有的地方官吏都是蠢材吧。
“看来,地方上的豪强,已经将势力伸到了朝堂中了,不然也不会让你一个尚书令都无法得知。”
白礼见此哪里还不知道,如今豪强的力量已经大到可以影响朝堂了。可是谁又是他们的代表呢?
白致脑袋转得飞快,思考着一切的可能性,终于有了端倪:
“能够让我丝毫得不到消息的,只能是尚书台中的几曹尚书,或者还有内宫中的邓太后,甚至于外朝的几个三公都有份。”
白礼也思考着家中的一些情报:
“据我所知,自从汝南袁氏脱离我白氏后,他已经拉拢了河南多地的大族,成为了河南诸世族之首,隐隐有着和我白氏相抗衡。
而如今汝南袁氏的当家人袁敞如今位列三公,掌握着司空府,而脱离了我白氏的支持,他们一定会寻求新的财源和立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