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斌连忙回礼,直言不敢,并说道:
“群臣对于当今陛下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只要大将军同意了,我们即日就上奏太后吧,早一分将其从那个位置拿下,百姓就早日摆脱他的伤害。”
霍光点头,想了想后说道:
“可是,如果陛下去了,我们又能选哪个继位呢?”
白斌思考后道:“我们要排除掉已经就封的诸侯王,万万不能开这个头,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是给他们以希望,恐又酿成七国之乱。”
霍光也同意此事,随后白斌突然想到了什么道:“大将军还记得故太子刘据吗?”
“当然。”
“我突然想到当初故太子,还遗有一孙流落在民间,他是武帝的嫡孙,正适合继位。”
“可是其久居民间,不知其性格能力如何,别又是一个刘贺。”
“我记得当初保住他的是廷尉监的丙吉,此时他已经是光禄大夫兼给事中,想来他最了解此中之事,不如找他来问问。”
“我认为可以。”
不多久,光禄大夫丙吉来到大将军府,霍光向其询问故太子刘据嫡孙的情况。
早已经收到白斌消息的丙吉知道其中内情,便极力推举道:“故太子嫡孙名为刘病已,武帝崩逝时,曾留有遗诏,命我将他的曾孙刘病已养在掖庭外的百姓家中。
我以前让他寄居郡邸时,他还年幼,如今应该有十八九岁了吧,我听人说,他精通经术,颇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
霍光遣人前去掖庭外暗中打听消息,果然如丙吉所述。
既然如今继位之君有了,那不配占据高位的人,也该下来了,随后又召集其他大臣商讨,几乎每一个都同意霍光的举措。
八月一日
大将军霍光同群臣一起谒见禀告上官皇太后,详细陈述了昌邑王不能继承皇位的情况。上书的正是由杨敞所书《奏废昌邑王》:
“丞相臣延年、大司马大将军臣光、车骑将军臣安世、度辽将军臣明友、前将军臣增、后将军臣充国、御史大夫臣斌、太常臣昌、大司农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乐成、廷尉臣光、执金吾臣渡、大鸿胪臣贤、左冯翊臣广明、右扶风臣德、长信少府臣嘉、典属国臣武、诸吏文学光禄大夫臣迁、臣畸、臣吉···昧死言皇太后陛下:
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壹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
···
《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繇不孝出之,绝之於天下也。宗庙重於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臣请有司御史大夫臣斌、宗正臣德、太常臣昌与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庙。臣等昧死以闻。”
皇太后上官音,于是乘车来到未央宫承明殿,诏令各个宫禁门卫不要放昌邑王刘贺的群臣进宫。
刘贺进宫朝见太后返回,正准备坐辇车回到温室殿,但宫中的黄门宦官各自手持门扇不让他离开,而早在刘贺进入宫中时,他们早就将刘贺的一干旧臣关在门外。
当时刘贺就感觉不妙,立即向中黄门呵斥:“大胆,你这是在干什么?还不赶快开门,将朕的臣子放进来”
恰好大将军霍光此时来到,跪下对刘贺道:“皇太后有诏令,不让昌邑王的群臣进来。”
刘贺一见这个场景,有些虚:“大将军慢点来,这是干嘛,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吓人!”
霍光没有理会,只是派人将刘贺的群臣全部驱逐出宫,集中在金马门外。而车骑将军张安世,则是率领羽林骑士将这二百多人全部拘捕捆绑,交给廷尉关在诏狱内。
霍光又命令原昭帝的侍中、中常侍看守住刘贺,并吩咐道:“你们要小心值班守卫,陛下如果突然死了或自杀,就会让我对不起天下人,背上杀害君王的罪名。”
没多久,太后披着珍珠缀成的短袄,穿着盛装坐在布置有兵器的帷帐中,几百名宫廷卫士都拿着武器,期门武士持戟守卫台阶,他们都排列在殿下。
群臣按顺序走进殿来,叫昌邑王伏在前面听诏令。霍光同各位大臣一起联名奏劾昌邑王,尚书令当庭宣读了弹劾奏章,细数刘贺即位以来种种不孝违法之行。
皇太后下诏说:“准奏。”
霍光就叫刘贺起来跪拜接受诏令,刘贺急迫道:“我听说天子只要有诤谏之臣七人,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
霍光说:“皇太后已下诏令废黜你了,哪里还是什么天子!”
于是上前抓住他的手,解下他身上的玺印绶带,捧上交给太后,又扶着刘贺下了宫殿,走出金马门,后面群臣都跟着送行。
第二日
还在原先的地方,还是原来那群人。
依然由杨敞上书请立新君《奏立皇曾孙》:
“《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高宗无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
皇太后诏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