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发出去,宋河直接关掉了界面,网友会评论什么他大概知道,没营养的评论就没必要看了,干活儿要紧。
相晓桐发来一个屏幕共享申请,宋河诧异挑眉,“你干啥?”
“抄你作业,要个你的屏幕放小窗方便点。”相晓桐嬉笑道,“我看你建了好多奇奇怪怪的模型,取取经。”
“怎么能抄作业呢?”宋河惊奇,“要不要脸?”
相晓桐脸红,伸手拍打他肩膀,“又没你水平高,我就是给你打下手的,你还指望我另立山头吗?”
“没出息!”宋河摇摇头,还是同意了屏幕共享,马上他的屏幕就从相晓桐屏幕的右上角出现,像个游戏里的小地图。
夫妻俩安静工作起来,宋河不停尝试各种新思路,相晓桐则默默跟在后面理解,连续几小时不用说一句话,有默契的搭档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两颗大脑高度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各有自己的思路发散。
【检测到数学进步,由大宗师55级升至大宗师56级!】
夜间相晓桐顶不住熬夜,去睡了几小时,宋河一如既往只用一小时打盹回血回蓝,斗志昂扬通宵工作。
好在宋河开疆拓土的过程要反复试错,会浪费不少时间,而在后面照着答案追赶要轻松得多,因此早上起来后,相晓桐倍速看屏幕录制,像看网课一样迅速跟上思路。
第二天上午,宋河继续开拓思路,但明显感觉“设计五子棋”的红利没了,升级变得极为缓慢,整整一个上午未升一级,新思路也渐渐消磨殆尽。
宋郎才尽!
“差不多了。”他终于道,“备战的弹药库就准备这些,下午踏踏实实做模型设计!”
“我做了个雏形。”相晓桐说,点击鼠标发送过去,“从你的基础上改的。”
宋河打开看她的模型,满脸意外,“这叫雏形?!这么大的雏形?你啥时候弄出来的?”
“就刚刚啊。”相晓桐有点小得意,“我叫餐,你先看着。”
宋河耐心翻看模型,不得不说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老婆这脑子也是聪明绝顶,他这一天半自创的新建模方式几乎全出现了,而且都用的恰到好处。
她首先仿照卫星的轨道,给不同高度的穿云太空站做了分类建模,毕竟穿云太空站的运行模式本身也和卫星极度相似。
低轨道穿云,高度160到1500公里,可以攻击400公里高度的空间站以及大量遥感卫星,尤其很多军事用途的高分辨卫星都在这片区域,必须重点部署打击力量。
针对低轨道穿云,相晓桐的模型考虑了一大堆因素。
高度过低时,穿云会受大气影响损耗寿命,导致故障率高发,暂时套用相关卫星的故障率估算,还得等大量投放穿云后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数值。
同时,这一高度太空垃圾相当密集,太空站太空城都要配备发动机避让高速垃圾,因此附近的大型穿云也必须额外加配发动机。
如果加配霍尔电推发动机,要额外计算电推发动机的耗电量,如果配备传统的化学推进剂,则要计算推进剂补给和发射成本,考虑是否进行太空加油。
接下来是中轨道穿云,在近地轨道和静止轨道之间,五千到两万公里高度。
这一高度也有重要目标,GPS!
定位导航功能的卫星都徘徊在这一高度,战时无疑也是第一批次的打击对象,荡平定位导航卫星意味着众多远程制导武器无法使用。
同时这一高度还游荡着众多高通量卫星,通俗来说就是传统通信卫星的大爹,如果只顾着打传统通信卫星,打一大串也不如干掉一颗高通量卫星的效果好!
由于空间的极度辽阔,这一区域的穿云更难捕捉到目标,变轨消耗的推进剂或电力也更高,十分考验机动性,成本随之激增!
相晓桐列出了三种中轨道穿云的运行模式,但都只是开了个头,还没补充细节。
第一种运行模式,跟踪式,战前直接锁定敌方的关键卫星,将距离拉近后匀速跟踪,开战后可第一时间将目标击毁,是最经济省钱高效的模式,缺点是需要长时间提前准备。
第二种运行模式,一箭三雕式,找多颗敌方卫星轨迹的共同区域,将一颗穿云放在射程区域内,可以随着一圈圈的运行遇到大量不同的目标。
更加经济省钱,但一分钱一分货,就像哈雷彗星和地球的相遇一样,有些目标会很长时间才能相遇一次,且飞快掠过射程,对反应能力和打击能力都是严峻考验。
而且极有可能错失关键攻击窗口,比如某颗卫星引导洲际导弹时,恰好不在穿云的射程内,等再进入射程,洲际导弹早飞到目的地了!
第三种运行模式,变轨式,顾名思义就是制造机动能力更强的穿云,可以灵活地快速变轨,主动追打目标。
涉及变轨的模型总是最难做的,但又不得不做,主要军事强国都有应对战时卫星被毁的预案,会在第一时间抢发大量备用卫星,抢发的卫星未必在前两种运行模式的穿云射程内,只能靠变轨的穿云去追击。
宋河读到这里,马上多敲了几个序号。
“什么意思?”相晓桐问。
“这仨运行模式还太少,我能想到的运行模式还有很多种。”宋河道,“比如这三种模式可以互相转换,穿云可以把耗尽燃料的发动机抛弃掉,从变轨转为固定轨道,也可以临时依靠附近穿云输送的电能进行动力补充,升级为机动性更强的模式。”
“我想过穿云们在太空中互相充电的模式,后面写了一个简单的框架。”相晓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