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山文虽然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很小就开始离家求学,但国外的生活环境跟国内有很大不同,独立生活能力已经很强的他也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完全适应澳大利亚新环境的生活。
来到一个新环境,面临的第一大主要问题是吃饭问题。在初到澳洲的几天,赵山文在学校里转悠,试图找到像国内学校里那样便宜实惠的大食堂,事实证明没有。
赵山文住的公寓楼下有四个餐饮店,学生活动广场有五个餐饮店,其中有一个还较大,但都不是大食堂,都是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快餐店。市中心餐饮店较多,都是商业运营的。
赵山文出国初期曾尝试在学校里的餐饮店吃饭。学校里的餐饮店大都是西餐,每份餐食的价格大概在10到30澳元左右,赵山文一次花10澳元点了一份,仅仅是三片烤面包和一些覆盖在面包上的番茄丁。
学校里有一家中式快餐店,一份米饭和一荤一素需要15澳元,基本能吃饱也合口味。学校里吃饭最便宜的是宿舍楼下的比萨店,最便宜的比萨5澳元一个,赵山文连续吃了四天,一开始感觉味道挺好,慢慢感觉到肚子不舒服,最后拉肚子了,可能是肠胃不适合长期吃这种食物。
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赵山文发现在学校里的这些餐饮店吃饭,一般一顿需要15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勉强可以,要20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好。
赵山文也曾尝试到市中心的餐饮店吃饭,发现价格也跟学校里的餐饮店差不多,一顿一般也需要15澳元左右。15澳元听起来数字不大,但换算成人民币是75元多,这相比国内的一顿饭的确贵不少,即使只是一顿简单的快餐,也相当于在国内下馆子了。
在留学初期,赵山文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他慢慢体会到了其他同学介绍的留学经验:到了国外要学会自己做饭吃。
在餐饮店吃饭,一方面是不合口味,另一方面是价格贵。如果一个月每天都在外面吃饭,即使一天只吃两顿饭也得30澳元,一个月光吃饭就需要900澳元左右。而赵山文的奖学金生活费是每月1700澳元,每月的其它固定支出有房租1050澳元左右、健康保险费74澳元、电话费50澳元,只剩下500多澳元,不足以支撑他每天在外面吃饭,而且生活中还有其他琐碎的开销。
赵山文观察自己居住的本科生宿舍里的设施,公共厨房里燃气灶、电炉、烤箱、冰箱等一应俱全,只要再买一些自己的锅碗瓢盆就可以做饭了。
这个宿舍的房租里已经包含了水、电、气等费用,无论使用多少也不会再多收钱。厨房里虽然有一些共用的锅碗瓢盆,但赵山文感觉吃饭的厨具还是有一套私人用的比较好。
由于自己在澳洲只是一段时间,为了节省开支,赵山文准备买一套二手转让的厨具。在浏览一些澳洲华人的中文社区论坛和网页中,赵山文发现不仅有出租房屋的,还有卖各种生活用品的,特别是一些马上要回国的同学都急于卖出自己的留学期间的生活用品。
赵山文比较选择后联系卖主谈价格,从一个女生手里买到了一个电饭煲,从一对访问学者夫妇手里买到了一整套厨具。这对华人夫妇是国内大学的老师,跟赵山文一样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来交流的访问学者,由于马上要回国,把全部厨具都连卖带送地给了赵山文,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买到一套厨具后,赵山文进行全面清洗,变成自己的厨具。
赵山文居住的公寓楼下有个华人开的小超市,里面能买到华人常用的生活用品,米面油和各种调料都有。
有了自己的厨具后,赵山文就在楼下的小超市里买速冻水饺、汤圆、包子、面条等容易做的食材回来煮或蒸着吃,明显比在外面吃合口味,而且生活成本一下大幅降了下来。
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赵山文尝试着去到市中心的大超市购物,购买大米、肉、鸡蛋和各种蔬菜,回忆着父母在家做菜的方法,边做边拍照,记录这个历史的开始。
第一次炒菜,赵山文做得又咸又糊,自己吃几口都没胃口了。在日复一日做菜中,赵山文学习着掌握好调料多少、火候大小和时间长短,做出来的菜慢慢好吃了一些。
一两个月下来,赵山文核算一下自己的生活成本,发现每次买30多澳元的菜就够吃一个周了,平均每天的成本就5澳元左右,比起在外面吃饭每天30澳元左右便宜不少。
如果每天自己做饭,赵山文一个月在吃饭上需要花费150多澳元,即使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吃得好一点,一个月也只需要200澳元左右,这样下来每月1700澳元资助金就够维持生活了,付了每月的房租、健康保险费、电话费后还有300多澳元应付其它琐碎开销。
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后,赵山文在留学期间很少在外面吃饭,一般都自己做饭吃,每周末去买一次菜,每天白天学习和研究,晚上做饭做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赵山文虽然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很小就开始离家求学,但国外的生活环境跟国内有很大不同,独立生活能力已经很强的他也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完全适应澳大利亚新环境的生活。
来到一个新环境,面临的第一大主要问题是吃饭问题。在初到澳洲的几天,赵山文在学校里转悠,试图找到像国内学校里那样便宜实惠的大食堂,事实证明没有。
赵山文住的公寓楼下有四个餐饮店,学生活动广场有五个餐饮店,其中有一个还较大,但都不是大食堂,都是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快餐店。市中心餐饮店较多,都是商业运营的。
赵山文出国初期曾尝试在学校里的餐饮店吃饭。学校里的餐饮店大都是西餐,每份餐食的价格大概在10到30澳元左右,赵山文一次花10澳元点了一份,仅仅是三片烤面包和一些覆盖在面包上的番茄丁。
学校里有一家中式快餐店,一份米饭和一荤一素需要15澳元,基本能吃饱也合口味。学校里吃饭最便宜的是宿舍楼下的比萨店,最便宜的比萨5澳元一个,赵山文连续吃了四天,一开始感觉味道挺好,慢慢感觉到肚子不舒服,最后拉肚子了,可能是肠胃不适合长期吃这种食物。
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赵山文发现在学校里的这些餐饮店吃饭,一般一顿需要15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勉强可以,要20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好。
赵山文也曾尝试到市中心的餐饮店吃饭,发现价格也跟学校里的餐饮店差不多,一顿一般也需要15澳元左右。15澳元听起来数字不大,但换算成人民币是75元多,这相比国内的一顿饭的确贵不少,即使只是一顿简单的快餐,也相当于在国内下馆子了。
在留学初期,赵山文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他慢慢体会到了其他同学介绍的留学经验:到了国外要学会自己做饭吃。
在餐饮店吃饭,一方面是不合口味,另一方面是价格贵。如果一个月每天都在外面吃饭,即使一天只吃两顿饭也得30澳元,一个月光吃饭就需要900澳元左右。而赵山文的奖学金生活费是每月1700澳元,每月的其它固定支出有房租1050澳元左右、健康保险费74澳元、电话费50澳元,只剩下500多澳元,不足以支撑他每天在外面吃饭,而且生活中还有其他琐碎的开销。
赵山文观察自己居住的本科生宿舍里的设施,公共厨房里燃气灶、电炉、烤箱、冰箱等一应俱全,只要再买一些自己的锅碗瓢盆就可以做饭了。
这个宿舍的房租里已经包含了水、电、气等费用,无论使用多少也不会再多收钱。厨房里虽然有一些共用的锅碗瓢盆,但赵山文感觉吃饭的厨具还是有一套私人用的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