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亲自到来可是大事儿,李大国瞬间就清醒了。
该死的宋佳东,非要拉着自己彻夜长谈,搞的被老师抓了睡懒觉的现行。
慌乱之中,李大国匆匆穿上衣服,连洗漱都没来得及,便跟着麦冬直奔航天院的某个办公室。
令人意外的是,田学林在航天院也有间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李大国到来的时候,他正在听几名科研人员汇报工作。
“大国,来来来,我给你介绍,这个是你的大师兄曾哲明,主攻材料力学;这个是你的三师兄于洪如,主攻高空动力;那两个是老宋的学生,王建民和顾春雷。”
听完田学林的介绍,李大国不由得暗自吃惊。
自从拜入田学林的门下,他不止一次的想象过,自己的正牌师兄师姐都会是些怎样的精英。
可是今天见到了,还是令他无比的震惊。
曾哲明李大国在后世就有幸听过其大名,那是继田学林之后,第二代的科学泰斗,名副其实的学术权威,要出身有出身,要成果有成果。
而且他和田学林一样,属于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学成归国的那一批人,骨子里有着高尚的情怀和节操。
于洪如他接触的更多,后世在参与某个项目的时候,于洪如乃是其总负责人,当时比李大国高了不知道多少级,他有幸听过几次于老的公开讲座。
没想到重活一世,这样牛批的科学巨擘,居然会是自己的师兄,简直是太荣幸了。
另两位宋老爷子的学生,他虽然没听说过。
但看其和梁正泽一样级别的制服就知道,这也不是一般人。
一个办公室里见到五位国士级别的人物,这叫人怎能不激动。
一刹那间,李大国甚至都有种想上去索要签名和合影的冲动。
还是得淡定一下,现如今,这些人只是自己的师兄。
“原来是小师弟,早就听老师提过你无数次了,今天终于见到本人了,果然是一表人才。”
曾哲明作为大师兄习惯性的用手指顶了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起身欢迎李大国这个小师弟的到来。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曾哲明也算是肩扛两颗金豆子的大人物,没想到他的眼镜腿儿上居然缠了几圈白胶带。
很显然这是眼镜坏了没时间换。
“没想到小师弟竟是如此的年轻。”
于洪如同样起身和自己的小师弟握手致意。
虽然他和曾哲明全都快到花甲的年龄了,孙子都快和李大国差不多大了,但辈分不能乱了。
而且,老师破例收的关门弟子,那肯定不是一般人。
要知道,田学林已经快三十年没收过徒弟了,他深知自己的名声代表了什么,他更知道,自己的学生会拥有怎样的资源。
所以一直以来,他对于收徒这种事持非常小心的态度。
甚至之前有不少背景强大的人上门当说客,他都不为所动。
从这种层面看,就知道能让他老人家收为关门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会是怎样的荣耀。
所以,两位师兄,也包括宋佳东的两位学生在内,丝毫不敢轻视李大国这个土里土气的小师弟。
“给师兄拖后腿了,以后还请各位师兄多多指导。”
李大国连忙谦虚的回应。
即便是有师兄弟的情谊在,他也不敢冒昧的在几位大佬面前僭越。
“好了,客套话你们师兄弟私下说,李大国,你的新房不是正装修呢,等收拾好了,请你几位师兄过去帮你暖房,顺便熟悉一下。
至于现在,咱们先聊正事。”
田学林的话语当中尽是对自己这个小徒弟的溺爱。
让一群大佬去帮着李大国这样的后生暖房,这得是怎样的荣耀。
曾哲明和于洪如听了更是暗暗的心惊。
老师这是明摆着要让弟子们扶持李大国呢。
他老人家何曾当着众人说过这种护犊子的话。
印象当中的老师,从来都是治学严谨,反对学生之间互相抱团,怎么到了小师弟这里就成了这种情形了。
太令人羡慕了。
“小师弟,你回头给我们个地址,等房子收拾好了,招呼我们过去。”
心里百般羡慕,老师的话也不敢不听,曾哲明代表几人表态,李大国再次客气着表示了感谢。
“好了,先说正事吧。三件事,一是卫星定位,二是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型机,三是卫星动力系统。”
田学林第一次在李大国面前主持其老本行的工作。
很显然,早上宋佳东回去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休息,而是马上就和田学林通了电话,沟通了和李大国谈话的内容。
他将谈话内容同步给田学林之后,老爷子不得不重新思考当前卫星项目的总体计划。
以田学林的地位,他只关心总体方向,很少会关注到项目的细节。
而现在这场小会议,讨论的就是总体方向的调整。
“大国,你先将卫星定位的方案和几位师兄介绍一下吧。”
田学林说完,李大国也没客气。
他认为非常有必要将后世的一些技术给这些大佬们普及一下。
大佬们欠缺的不是技术,他们缺的是对未来方向的把握,如果现在能将未来几十年的方向提前做个介绍。
相信他们的目标会清晰很多很多。
李大国找来几张大纸,在办公桌上摊开,将凌晨和宋佳东交流的关于卫星定位的方案,详细的做了一遍介绍。
这次介绍比昨天更为详细,更为聚焦。
他的方案甚至都能比得过一份计划书了。
“小师弟,按照你刚才的介绍,一颗卫星仅仅只是能静止定位,至少五六颗卫星才能实现部分区域的移动定位。
而要想实现全球无死角的位置定位,需要至少四十颗卫星,这得是多么庞大的工程。
我认为,以咱们当前的实力,不足于支撑如此庞大的项目。
而这还仅仅是天上的事情。
要想实现真正的卫星定位,地面还需要大量的测绘、绘图等工作,还需要有超级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这些工作量简直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了。”
王建民很清楚,李大国所说的全球定位系统是可以实施的,只是这项工程动辄就得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
以航天院当前的实力,根本就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项目。
要知道,当前航天院在做的也不过是第二颗卫星的研发工作,而第一颗卫星的发射,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十年才积攒够实力发射第二颗卫星,要发射四十颗卫星得是多么浩瀚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