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匆匆流过。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早饭。
秦文静和米馨神采奕奕的争着跑前跑后,李大国则是有气无力的顶着两个黑眼圈,脚踩浮云般的走了出来。
“麦冬,你怎么气色这么差,是不是生病了?”
李大国发现麦冬居然和自己同病相怜,同样顶了两个大黑眼圈,和平时神采奕奕的模样截然相反。
“还不是因为你,涩批,迟早死在别人肚皮上。”
听力超群的麦冬昨晚被折磨了多半宿,此刻她恨不得将李大国撕了。
秦文静和米馨则是被麦冬一句话搞了个大红脸,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了两位女神加精,李大国虽然气色差了些,但干活儿的效率却出奇的高。
三人来到电研所,作图有了秦文静的帮助,他的游戏开发的更快了。
多半天的工夫,超级马里奥完成了六关。
调皮的秦文静还将其中的某个小怪物做成了李大国的卡通造型,游戏的趣味性更强了。
刚刚写完。
俩女便将李大国丢在了一旁,姐妹情深的开始双人组队。
这一玩儿就又是两天。
自从达成了某种默契,李大国倒像是成了闲人。
两个女生吃饭、玩计算机、工作学习全都在一起,甚至连洗澡、上厕所都是结伴而行,晚上更是会凑在一个房间里睡觉。
好几次,李大国气愤到难以自已,恶狠狠的冲到她们房间,想来个大被同眠,却被两女毫不留情的赶了出来。
“有种你们一辈子也别找我。”
李大国气不过,丢下一句话便回房间生起了闷气。
片刻之后秦文静没好脸色的走了进来。
原来是两个菇凉猜拳,输的陪李大国,然后秦文静就心不甘情不愿的来了。
草草应付了一下,秦文静一溜烟的跑了。
没过一会儿,米馨又来了,看来这次是她输了。
如此这般来回了四五次,李大国终于发现了,这哪儿是姐妹俩在猜拳,这分明就是俩人在搞车轮战。
此刻的李大国真后悔没多跟着麦冬锻炼一下。
就现在这小身板儿,搞不好挨不过元宵节就得被掏空了。
还好,初十的时候李沛沛和夏培晓回来了。
同行的还有夏培晓的先生杨立明。
有了两位宗师,外加米馨老师的坐阵,李大国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李教授、夏教授,怎么不再多休息几天?”
李大国一脸的关切,好不容易放次长假,他是真心的希望老先生们能好好修养一下身体。
“再歇身体都锈了,还是先做做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吧。”
几位先生兢兢业业大半生,从来没踏踏实实的休过这么长的假期,而且这几天,频繁的有人找上门来想要订购小型计算机,她们都快被围堵在家里了。
“对了,大国,我以电研所的名义分别给清北和燕大捐了五十台计算机,没问题吧。”
夏培晓淡淡的说了一句,在她看来有了成果就该要回报母校。
“当然没问题了,电研所您和李教授做主就好。”
李大国才不想操心这些身外之物呢。
研发完成,他的工作就结束了,剩下的制造有关的事情,那是汤定远、付英忠他们该操心的。
“商量一下今年的计划吧,大国你主意多,你先说。”
李沛沛习惯性先听李大国的想法,然后再将其整理完善成可执行的计划,接着再向电研所推行。
一听三人要交流工作。
米馨和秦文静殷勤的将杨立明叫到另外的房间,为他介绍李大国开发的游戏。
李大国只好收敛心神,讲起了自己的计划。
电研所的研发线已经彻底铺开,微处理器、低端芯片、通信芯片、主板芯片,甚至是接下来的主存储器、图形芯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绘图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等,全都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招揽人才。
马上新的毕业季就要到了,如今夏国采用的还是分配制度,可以派遣人员专门到各大高校招揽应届毕业生。
电研所可是有计算机、对讲机、计算器等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在,大不了捐几台计算机就是了。总能换来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招多少人合适呢?”
李沛沛听了李大国所说的研发线忍不住都脑袋大。
这么多的研发线,根本就不是两三百人撑得起来的。
“以电机厂的名义招,再转调到电研所,先照着一千到一千五百人招吧。”
每个名校挖五十人,二十个名校差不多就凑够一千人了。
李大国现在手里又多了一个民间资本,一千多人的研发团队勉强能撑得住。
而且,计算机马上就该卖钱了,每月十万不到的人员成本根本就不叫事。
最难的还是研发设备的投入,那块简直就是无底洞。
“这么多人?来了怎么安置?”夏培晓一脸担忧。
眼下电研所人员不到二百人,已经将单身公寓挤满了,如果再招,住宿会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电研所的扩建。”
李大国对此早有打算。
芯片制造肯定不能放在电机厂,为此,他准备将六道沟东侧的陈庄沟占了,用来建造高、中、低外加通信芯片四个工厂,专门用于制造各类芯片。
芯片的制造污染比较严重,陈庄沟的出水口是在陈庄的下游,可以完美的避开六道沟和上五村的生活区。
除了芯片产线,电研所的各大研究处开春后也需要快马加鞭的建设了,一堆人挤在一栋科研楼里办公不是个事儿。
好多科研仪器设备也无法部署。
再有就是生活区,单身公寓两栋肯定不够,开春后需要再起四栋,再有就是家属公寓也需要开始建造。
这些公寓建成,容纳一千多人住宿肯定不是问题。
“计算机的研发如何计划?”
李大国在基建方面的能力让两位教授有些咋舌。
这事儿要是放在一般的科研院所,没准光上会讨论就得小半年出去了,而在自己的电研所,想搞什么,往往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而且速度和效率都出奇的快。
“电机厂那边,我会要求他们尽快扩建三条产线,争取三个月内,月产量能做到两百台以上。
3微米微处理器可以持续制造,但是1微米微处理器也要同步开始设计,争取在今年春节前,能够将1微米进行量产。
这就需要有两个微处理器团队同时工作,一个负责新技术攻关,另一个负责现有处理器的升级改进。”
“月产量二百台少了,前几天我去找过田教授,他说上面有意分两批采购七千台小型计算机,再加上社会其它机构的采购,目前单单的是内需就不下一万台。
如果再算上出口,我们年内要确保生产一万五千台小型机。”
李沛沛最近已经有了不少市场能力,做起分析来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