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晓,夏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参与过夏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发,有着计算机之母的美称。
原本今天她只是想分享一些有关计算机原理的基础知识,让在场的学者们能够对计算机有所了解,可是前面三位的发言太过于精彩了,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讲义,在内容的层次上就会被比下去很多。
于是她干脆抛开了自己提前准备的大纲,从她参与研发的107型初代计算机开始,一直讲到最近刚完成交付的150型计算机。
接着,她又从高速度、高性能、分布式、并行计算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下一代的计算机发展趋势,并提出夏国应该研发自己的高性能芯片,用于支撑最新的计算机研发。
“这不就是第二副所长要干的事情吗?”
李大国听了之后深受启发。高速度可以弥补晶体管集成度不高的缺陷,分布式使得多个微处理器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并行计算就更了不得,那就是多核心的设计理念。
因为缺乏对计算机原理的深刻理解,李大国最初是想通过增大芯片的面积,弥补晶体管集成度低的不足。
可夏培晓的理论给了他新的灵感,按照夏的理论,可以将多个微处理器结合在一起,协同计算,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机的性能,这就相当于可以设计出双CPU、四CPU甚至是八CPU的个人计算机,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机的整体运算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夏培晓的理论还是停留在大型计算机的层面,她可能早就也意识到将多个大型的计算机串在一起协同计算的代价太大了,这才提出了高性能芯片的理念。
“一定得想法把她挖到电研所。”李大国暗自下了一个决定,夏培晓先生一个人抵得过电研所一半人加起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了她的理论支持以及设计理念,那么单从硬件方面超越米国,那就是时间问题了。
前面有四个国宝级的大佬坐镇,后面的演讲者无论是从身份还是发言的内容全都苍白了好多,李大国也迫不及待的想冲到后台,马上把夏培晓搞到电研所。
最后一名登台的叫陈春贤,来自物理所,夏国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之一,博士生导师。
如果没有前面那四位国宝,陈春贤放在哪里都会是最闪光的存在,可惜今天的这场讲座有点怪异,他和前面几位相比连卡拉米都算不上。
李大国原本都想离场了,可是听了陈春贤的开场白,忍不住又坐了下来。
“最近几年,我曾屡次到访过米国石头谷,石头谷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有着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它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举个例子说,我曾经调研过一家由某个教授创办的永磁体公司,这个公司很小,只有20多员工,可他居然是米国宇航局的供应商之一。
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科技与商业的协同,可以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而这也是米国经济科技发达的原因之一。
再举个例子,20年前我们和米国几乎同时研发出了激光器,而20年后呢,米国已经拥有了完整而强大的激光工业体系,而我们呢,我们的激光器还好好的躺在实验室里。
类似激光器这样的科研成果,单单是我们物理所就不下一百个,放眼整个夏科院又会有多少?
以我们所在的这个招待所为圆心,方圆十公里之内,高校至少得有30所、科研院所更是多达130多家,我们的人才密集度不逊于石头谷,可为什么影响力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我们的科技底蕴完全不属于米国,差的是观念,是商业模式,只要观念改变了,我们比石头谷一点都不差。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在座的各位科研同仁应该齐心协力,将我们的中观村打造成东方石头谷……”
陈春贤在台上说的慷慨激昂,可是台下的听众却认为他疯了。
如今嗡嗡嗡刚过去三年多,敢放出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
然而这还不是最疯狂的,陈春贤接下来的言论更令人吃惊。
他居然想创办一家类似米国石头谷的公司,而且这个公司不要拨款、不占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不出意外的意外,他的发言讲到此处,便被李沛沛给制止了。
再任由他讲下去,搞不好整个中观村大讲堂都得受他牵连,但是台下的议论声却在此时热烈了起来。
参会者都在交头接耳,讨论着陈春贤刚才的言论。
“大国,你怎么看陈教授的发言?”
徐远山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昨天他们小夫妻也因为“观念”问题刚发生了一场家庭战争。
“我和陈春贤骨子里是一类人,只不过他发言的时间和地点有些不合时宜。”
李大国此刻也是深有感触。
如果陈春贤的发言晚上三年,又或是他创业的地点是选在南山村这样的偏僻之处,再或者他只是私下讲授不公开传播,那么没准他还真能有所建树。
可惜他发言的地方是在皇城根,而且眼下的夏国还没有商业的土壤,在这个时候选择创业下海,无疑比后世要艰难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