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调音师》这部短片李伯桦已经联系宁水告宁导开始拍摄了,计划参加200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而在这之后李伯桦准备在院线试水的电影瞄准的是《夜店》。
怎么说呢,见宁水告宁导不比见律师更麻烦。不卑不亢把事儿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而且资金剧本均到位。
这么做充分考虑了类型、人物和情节与背景的匹配,但即便如此,把一部片子平移到2002年也还是要有更多的考虑。
2000年前后的总票房、2010年前后的总票房与2020年前后的总票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010年一部票房2000万左右的院线电影平移到2000年前后能有多少票房,鬼才知道,打个对折都有可能。
而且发行、传播、媒体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样。所以,即便是跟这个世界“打个招呼”,也得慎重选择。
考虑到自己体量,投资拍摄《夜店》这部院线电影至少不会影响李伯桦后续的安排。
不过既然是跟这个世界“打个招呼”,那么票房自然多多益善。所以该做的安排宁导去三大刷个奖,这样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宣发用上“金棕榈大奖得主”或者“金狮大奖得主”的名头应该是有加分的。
当然,真正的金棕榈或者金狮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还要考虑拍摄制作周期和电影节报名截止日。所以李伯桦为宁导准备的是《黑洞》和《调音师》这两部短片。
制作完成的短片《黑洞》已经报送在五月底举行的第55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而正在拍摄的短片《调音师》准备报送在八月底举行的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如果短片入围,届时参加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李伯桦,刚好躲开开学的军训。当然,躲开开学的军训是一个衍生结果,这个不用细说。
短片《黑洞》是2008年的短片金棕榈,而短片《调音师》在威尼斯应该也能有所斩获。
虽然李伯桦也不是很确定,但是从概率角度说,这样做是没错的。只不过其他人因为名利很少这么决策就是了。
假设宁导载誉归来,短片金棕榈也是金棕榈,谁能说不是呢。
到时候宣传手段上再上点儿强度,百万以内的投入,两千万的票房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三分打仗七分争功。
除此以外,短片《黑洞》和《调音师》的版权交易也是李伯桦所关注的,尤其是《调音师》有改编成院线电影的可能。至于说短片《黑洞》,李伯桦也有些想法。实际上按照他的计划,在短片《黑洞》上的收益可能更加可观。
如果所有事项都能执行到位,李伯桦是不会在意导演的位置上到底是谁的。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出品人、制片人、监制或者编剧,总有写名字的地方。
至于说《夜店》这个剧本,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很大,比如请周洁仑和孙艳梓来主演——粉丝电影么。
只不过李伯桦还在犹豫,因为杨小米可能已经去超市打工了,请了孙艳梓,到时候不太好说。万一冲突了,可能还要拿个剧本出来祭天。
所以,李伯桦觉得大家高兴就好,这一世能做的事情太多,不用太在意也不要太不在意,能捎上就捎上好了。
......
其实《调音师》的剧本,李伯桦准备了两个版本,或者说在某个局部情节的处理上李伯桦作了两个版本。就是“调音师”伪装盲人败露的过程这个细节上的处理。
一个还是原来的版本。
另外一个版本,在房间里增加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角色——“调音师”伪装的盲人,被房间里的小女孩儿看破了,小女孩儿的表情让女主人看出了端倪,从而引出了最后一幕。
当然,李伯桦对宁导的解释是:最后镜头里出现的小女孩儿,暗示着这个小女孩儿目睹了整个凶杀的过程。或者说,暗示女主角在有小女孩儿在场的情况之下,依然实施了谋杀的行为。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原版因为只有对“偶然性”的刻画从而略显单薄,“必然性”的增加,丰富了对于人性和命运对反抗构筑的困境的隐喻。
看完短片的人,通常会猜测调音师最后被杀,当然原版的结局并没有排除调音师反抗的可能性。那么。调音师在纠结什么?
房间内即是凶案现场,如果调音师反抗,会有两个结果——反抗失败或者反抗成功。但是无论反抗成功与失败,调音师也都有可能被指认为凶手。
而小女孩儿这个角色的增加,似乎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了砝码——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当然,这些都是李伯桦为了增加一个小女儿角色而预防性合理瞎编的。至于说具体执行,李伯桦则交给了宁导进行选择。
但是他也提前交待了,如果决定增加小女孩儿的角色,他会提前带人来试镜。宁导自然不会拒绝投资人这种小小的愿望。
除了把剧本的背景改成了民国时代的上海滩以外,李伯桦没有节外生枝。诸如“天才钢琴家在钢琴大赛上失败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同情和小费,伪装成盲人钢琴调音师,以至于目睹了一起血案,陷入了内心的挣扎之中”这些原版情节,李伯桦没有作任何改变。
......
“伯桦,这个小女孩儿的角色,还真是让我有些犹豫。”
“您说。”
“按你说的,小女孩儿是潜在的受害者,也是潜在的反抗者。她的出现改变了对抗一方的力量,增加了反抗的成功可能性。而且小女孩儿也可以作为证人。但是不论小女孩儿站在调音师一方还是站在女主角一方,都很考验人性。如何呈现小女孩儿的动机是个难题,揭穿调音师伪装成盲人意味着她站在女主角一方,但是也可能是迫使调音师反抗,从而让自己脱出困境。”
“您说的这个确实是个难题,宁导。是否需要呈现小女孩儿的动机,以及如何呈现是个问题。其实就像咱们前面讨论的一样,即便小女孩儿与调音师联手反抗成功了,他们二人被指认为凶手也是一种可能。但是咱们拍的是短片,我想我们只要将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表现的恰到好处就可以了。不加任何暗示。如果您对这个剧本感兴趣,我们可以保留改编权,这不是问题。”
“那你就把试镜的演员带来看看吧,反正也不复杂,几个镜头加起来也不到一分钟,演员合适的话,估计一天就搞定了。”
“那行,找个周末,我带人过来你给看看。”
......
至于说李伯桦如何结识宁导的?其实对于讨生活的人而言,“陌生拜访”是个基本技能。
像这样的拜会,只要做好准备,态度端正即可。比如“宁导您好,我是长风工作室的李伯桦,之前与您联系过,工作室打算出资拍摄两部短片,请您作顾问......”这样就好。
李伯桦只是看着年轻,但实际上内里是个四五十岁的成年人,如果不需要刻意装嫩,举手投足也是成年人的气质。
......
在拿到第一桶金之前,李伯桦就带着律师正式拜访了宁导,以邀请顾问的名义展示《黑洞》、《调音师》和《夜店》这三个剧本。
看过剧本的宁导对于《黑洞》和《调音师》很感兴趣,李伯桦便顺势邀请宁导出任导演。
大家都是年轻人,很多话都比较好说。但是又不得不端着成熟,李伯桦这算是本色出演了,少年老成。
“李总,不是我多心啊,你们工作室的剧本不错,而且你们也不缺投资,如果让别人来指导,岂不是为人做嫁衣?这样的剧本,很多人都抢着要啊。你们图什么呢?”
“宁导,叫我伯桦就行了。我的工作室暂时没有执导的能力,投资别人的项目风险又有些大,所以就自己写了几个剧本拍,主要的目的还是投资《夜店》上映。拍短片也是为了《夜店》的宣传做准备的。”李伯桦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宁导想了想,没什么问题,也就签了几部片子的合约,并且把送审办证这些工作一并担了下来——这件事需要宁导去找找关系。
“可惜不是长片,否则,我觉得你作为编剧也有机会获奖的。”宁导对于李伯桦只是编剧感到颇为可惜。
“时间有限,否则就赶不上电影节送审了,所以暂时不考虑那么多,能拿到手的拿到手就好。”
“要不要给你也安排个角色?”宁导觉得自己至少要表现一下对于投资方的基本敬意。
“那到不必了。《黑洞》这个短片的拍摄难度不大,主要就看演员的表现能力。而且短片的重点不在于角色,而在于表达。所以原则上对于表演者的形象没有硬性要求。说实话,这种无名无利的短片,很难吸引成熟表演者的注意。”李伯桦想了想。
“伯桦有什么人推荐么?”
“像黄水勃可能就比较合适,片酬肯定不高。”李伯桦知道这样的善意不太好直接拒绝,随便提了个要求。
“伯桦认识黄水勃?”
“只是有所耳闻,没见过面,如果还有其他合适的,都可以试试。不过《调音师》里估计没有适合他的角色。”有点儿要求才正常,至于说这要求本身正常不正常,那不重要。
李伯桦还让宁导看看,能不能把杨清和陆阳找来,或者乌尔山以及郭凡,作为剧组的工作人员。
在李伯桦的前世,这几个人,杨清是原版《夜店》的导演,陆阳是“秀春刀”系列的导演,乌尔山执导了《画皮》,郭凡执导了《流浪地球》。
他们这个时候估计也没什么事儿,李伯桦觉得能聚则聚,提前认识一下省的以后再花功夫结识。而且都是对执导有热情的人,放在剧组里至少会努力工作。
除了这些,就是《调音师》里小女孩儿那个角色,如果选择第二个版本的话,这个角色李伯桦要带人提前试镜。
......
就这样,李伯桦与宁导才有了最基本的信任。
因为李伯桦的计划,在逻辑上很顺畅,事实上大家也都能得到好处,所以宁导最终也不好意思拒绝执导《夜店》。
而且如果李伯桦计划成功的话,《夜店》票房不俗,那么宁导自己也还是受益人——做导演的,谁还不需要几个亿的票房傍身呢,多多益善。
整个事情,就让李伯桦这么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