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制度虽然打击了一批富商,但普通百姓并未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他们再次陷入了与当年“盐铁会议”相似的困境。
不得不从官府购买质量低劣、价格高昂的专卖品。
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同时,对工商部门的征税也几乎摧毁了社会的商业流通。
那些原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如靠挖掘山珍、捕鱼为生者,以及四处游方看病、看风水的从业者,
他们勉强能够维持生计,却还要被征税。
尽管税额不大,但对其生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
这些改制措施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出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儒家的初心则被逐渐搁置。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类改制措施——五均赊贷,更因为人为因素而走向失败。
五均司市师、交易丞、泉府丞等众多官员被安排在供销、信贷、定价等关键位置,这无疑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制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反而滋生了一群贪婪的蛀虫,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想到了历史上并不遥远的汉武帝时期,
而有些人则联想到了更为遥远的秦始皇时代。
无论是改制背后所体现的统制经济思维。
还是通过严刑酷法来约束执行的理念。
都无不透露出新朝在迈向儒家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管制手段都是秦制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