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王莽还要求各地的州牧主官对这些宗室人员多加关怀与慰问,以确保他们在禅代之际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欺压与侵犯……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处理庞大的前朝宗亲群体并无先例可循。
秦朝未曾实行分封制,因此地方上并无宗亲势力。
而周朝的衰落过程较为缓慢,也未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
王莽无疑又开创了一个先例,但又展现出了他对刘氏宗亲复杂而含混的态度
是既心存不安,着意打压,又故作宽容之态。
随后王莽出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考虑。
对于那些停留在旧时代的名词,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因此,王莽下令,将一系列官职名称进行更改,以符合新朝的气象。
例如,新的“九卿”设置中,大司农被改为羲和,这个名字源自传说中的日神,
同时也是《尚书》中的历官,因为太阳和历法与农业息息相关。
大理,曾被称为廷尉,掌管刑狱,现更名为作士,此名取自《尚书》中的“咎繇(皋陶)作士”,寓意着公正的审判。
太常变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水衡都尉改为予虞。
这些新的名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均出自《尚书》。
在地方层面,官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郡太守更名为大尹,都尉改为太尉,县令或县长改为宰,御史改为执法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王莽专门设立了司恭大夫、司徒大夫、司明大夫、司聪大夫、司中大夫等新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