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 > 其他 > 重生,想让北宋大统一 > 第31章 太平盛世

第31章 太平盛世(1 / 2)

殿试之后,南陵温的成绩位列一甲二名,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是本身已有绝对的硬实力基础。

但南陵温的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毕竟他预测到了阅卷者的偏好。

这次殿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要目的是议论执法者该如何把握刑罚尺度。

这个题目贴近现实,几乎就是朝堂上议论阿翔案的翻版,刚好南陵温又涉及到此案,近期又熟读了《宋刑统》,所以提起笔来洋洋洒洒。

南陵温是重生者,带有后视镜的角度,所以他知道这次策论的题目,还和皇帝及一些手握大权的士大夫关切的问题有关。

自打签订颤渊之盟算起,大宋统治的天下承平已接近百年,主流声音下,世人都应该觉得自己身逢盛世。

但由于汉人心中的属地:燕云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尚未有收复。

因此不时,会有一撮人跳出,他们会指出必须效仿汉、唐拓边,建立武德后,方可光明正大称为治世。

但这两方论点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大宋内部已经是兵强马壮。

只是西部蛮夷李元昊的称帝及西北战事的接连失利,打碎了宋人的美梦,让各个阶层尤其士大夫们清醒过来。

有识之士如已故的范仲淹等,不再满足于头脑中的幻想,而是深入边境,主动了解异国的情况。

在他们的主持下,宋人在西夏实行结营扎寨,徐徐推进的战略,一段时间后,总算是把边境稳定了下来,如此也是促成了之前的宋夏和谈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后面上位的宋神宗、哲宗、徽宗的动作来看,至少从南陵温重生的仁宗中后期开始,统治阶级已有开疆扩土的心愿。

想要'富国强兵',必须有可靠的人才,推敲起来,皇帝之所以挑起一场阿翔案的大议论,背后目的肯定有甄别满朝文武的意图。

因此为了'投君所好',南陵温在自己的文章中下了些心思,在策论的第一部分中:

南陵温论述了古代圣王设立法律的目的:教化世人,而非惩罚。

他详细引用了《尚书》里记载先王(尧舜禹汤)之治时的情况,说明'重赏轻罚'乃是惯例,这当然也是在肯定皇帝对阿翔案的判罚。

策论第二部分,南陵温则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分析大宋子民如今的生活状况:

在宋太祖、太宗时,天下初定,为儆效尤,重刑尚可谅解,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应该形成宽宥风气,这里便是在给轻罚找出些依据。

策论写到第三部分,南陵温调转笔头,谈到辽、夏与大宋的关系,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对辽国以经济拖垮为主,对于西夏则是军事和经济战并举的策论。

对于治军,南陵温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与西夏各战情况来看,军队久疏战场,应变不足,平日里必须加强操练,军队中一定要赏罚并举,不可有偏向。

这篇文章让欧阳永叔眼前一亮,他专程拜见了皇帝,让其亲自审阅。

皇帝读完此卷后爱不释手,马上下令让人誊写后,收藏于内库,并对身边一众嫔妃说:

“此人俱是真知灼见,他日绝对位列执宰,真后世儿孙之幸!”

……

按理说,欧阳永叔和皇帝都如此看重的策论,但为何只是打了一个第二名成绩?

这件事的结果,要等后来欧阳永叔主动对最青睐的门人曾公亮说起缘由,世人才知道真实情况。

原来,欧阳永叔以为如此出色的文章肯定是自己门人的作品,为了避嫌,定了个第二名,没想到阴差阳错下,竟然让南陵温失去了状元的头衔。

无论如何,如此被皇帝和文坛领袖欧阳永叔力捧的情况下,南陵温已一举成名。

随后在欧阳永叔的推荐下,他获得了直接去馆阁任校书郎职务的机会。

这一荣誉职位,相当于储备翰林院士,按资升阶后,只要不犯大错误,绝对能进入权力中心的两府(中书和枢密院)或者管理天下财政的三司,已是大宋的管理层。

皇帝金口已开,但负责起草南陵温任命圣旨的中书舍人院,却迟迟不肯动笔。

为此欧阳永叔专门派人去问询,得到的答案是:

“谏官中有人反对,他们认为南陵温资历不够,本朝还未有高中金榜后直接入馆阁的先例,如果硬要下旨,中书必须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欧阳永叔也无可奈何,毕竟皇帝已经同意让南陵温'违规'参加贡举,还有如此优渥的提拔。

不可能再要求他,再下一道诏令了确认南陵温够资格,那已经不是多大面子能解释的事了,简直是私生子一般的待遇了。

首相文宽夫也不愿为了一个新人,破坏中书和台谏的关系,实在想不出主意后,又准备把此事必须搬上朝会议论,如此既显得大度,又可以不用为后续结果负责。

但这一出正好符合皇帝的心意,这还是他甄别人才的大好时机。

赵仲针在各部门都有一些眼线,他知道了台谏和枢密院准备联手阻止南陵温上位,重点可能拿南陵温的出身于黑汉国和在西夏有任职的经历做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殿试之后,南陵温的成绩位列一甲二名,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是本身已有绝对的硬实力基础。

但南陵温的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毕竟他预测到了阅卷者的偏好。

这次殿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要目的是议论执法者该如何把握刑罚尺度。

这个题目贴近现实,几乎就是朝堂上议论阿翔案的翻版,刚好南陵温又涉及到此案,近期又熟读了《宋刑统》,所以提起笔来洋洋洒洒。

南陵温是重生者,带有后视镜的角度,所以他知道这次策论的题目,还和皇帝及一些手握大权的士大夫关切的问题有关。

自打签订颤渊之盟算起,大宋统治的天下承平已接近百年,主流声音下,世人都应该觉得自己身逢盛世。

但由于汉人心中的属地:燕云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尚未有收复。

因此不时,会有一撮人跳出,他们会指出必须效仿汉、唐拓边,建立武德后,方可光明正大称为治世。

但这两方论点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大宋内部已经是兵强马壮。

只是西部蛮夷李元昊的称帝及西北战事的接连失利,打碎了宋人的美梦,让各个阶层尤其士大夫们清醒过来。

有识之士如已故的范仲淹等,不再满足于头脑中的幻想,而是深入边境,主动了解异国的情况。

在他们的主持下,宋人在西夏实行结营扎寨,徐徐推进的战略,一段时间后,总算是把边境稳定了下来,如此也是促成了之前的宋夏和谈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后面上位的宋神宗、哲宗、徽宗的动作来看,至少从南陵温重生的仁宗中后期开始,统治阶级已有开疆扩土的心愿。

想要'富国强兵',必须有可靠的人才,推敲起来,皇帝之所以挑起一场阿翔案的大议论,背后目的肯定有甄别满朝文武的意图。

因此为了'投君所好',南陵温在自己的文章中下了些心思,在策论的第一部分中:

南陵温论述了古代圣王设立法律的目的:教化世人,而非惩罚。

他详细引用了《尚书》里记载先王(尧舜禹汤)之治时的情况,说明'重赏轻罚'乃是惯例,这当然也是在肯定皇帝对阿翔案的判罚。

策论第二部分,南陵温则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分析大宋子民如今的生活状况:

在宋太祖、太宗时,天下初定,为儆效尤,重刑尚可谅解,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应该形成宽宥风气,这里便是在给轻罚找出些依据。

策论写到第三部分,南陵温调转笔头,谈到辽、夏与大宋的关系,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对辽国以经济拖垮为主,对于西夏则是军事和经济战并举的策论。

对于治军,南陵温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与西夏各战情况来看,军队久疏战场,应变不足,平日里必须加强操练,军队中一定要赏罚并举,不可有偏向。

最新小说: 豪门弃女霸宠入怀秦音墨亦琛 玄幻:我的卧底生涯全是梗 我家鱼塘 [崩铁]在我的bgm里,我无敌 爸爸嫁入豪门,小奶包抱紧金饭碗 嫁给豪门老男人,小娇妻被宠疯了 昼夜颠倒,封少揽我入怀 天眼中场 奥特曼大奖赛!我,诺亚人间体 魔兽世界万物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