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
如今可以买一只低档文具盒。
60年代末可看电影(学生票)200场。
如今场外听声音,如今的学生票60元一张是最低价。
60年代末可买中挡皮鞋一双(7.68元),还可以买一只鞋油和一把鞋刷。
如今可以买一付鞋带。
60年代末可买棒冰250根。
如今可买棒冰10根。
60年代末可买高级奶糖4斤。
如今可买高级奶糖4粒。
60年代末可买菜汤面500碗。
如今可买菜汤面2碗。
60年代末可买牛肉面100碗。
如今可买牛肉面2碗,我看到康师傅面馆的顶级牛肉面108元一碗。
60年代末可买500公里的汽车票一张。
如今打的起步费都超过10元了。
60年代末可买酒席2桌。
20世纪60年代一元五角能可买10斤大米,可买1一斤半猪肉,可买2斤大闸蟹 ,可买5斤大黄鱼 ,可买80斤青菜,可看30场电影,可买40根棒冰,可买1斤大白兔奶糖等等。在当时他们的最低生活费也就8元。
那个时候是配给制,所有东西需要计划委员会制定配给计划,然后给居民发票凭票和人民币买东西,所以那个时候的物价和现在不具有可比性。凭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在餐馆吃饭也要粮票。各地的粮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
无锡市北塘区北大街街道77岁的贺星老人手头有20多本账册,从1958年开始,她每天不落地记下每笔开销。这其中有小到两分钱为儿子买一颗糖果、8分钱租小人书等多笔开销。这些账本见证了一斤猪肉从50多年前不到6毛钱,涨到了现在12元多的全过程;同时它也记录下,50多年前的一对小夫妻,一路协力打拼,奋斗至现在幸福晚年的美好经历。
1968年10月1日,贺星允开销3.6元,主要还是买菜。十年之后的1978年10月1日,贺星允的账本记录,当天她买了一块五花肉、一角二分钱的豆腐、一角八分钱的青菜等等,总共花了三元七分。这显示当时跟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贺星允一家也过得较为紧巴。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