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教授说着眼神变得有些复杂:“其实我很赞同胡佛大统领当年在大萧条时的涨薪政策。
“可惜他因为一些原因得不到华尔街的支持,致使这个很不错的政策成了笑柄。
“这位米国历史上曾经最受欢迎的大统领,以444票对87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了大统领的人,最后却以小丑的姿态下台。
“因为对于大萧条的无力,后来他被评为米国最糟糕的大统领。
“你说为什么他做商人、粮食署署长、商务部长时都被人大力称赞,但是一坐上了大统领,就变成了被人人喊打的小丑呢?”
布莱克教授说着说着,神情有些怅然。
莱昂听的一愣。
他以前只是知道生产过剩的定义,但是却不是很清楚经济传导的整个过程,布莱克教授的话让他茅塞顿开。
而且布莱克教授居然对胡佛大统领有些非常不错的评价,这更是击中了他的知识盲区了。
他只记得自己听到过的大萧条时代曾经流传的一句话:【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米国朝地狱里冲。】
在这句话中,胡佛明显是罪魁祸首之一,难道有什么隐情?
正在莱昂思考时,布莱克萧索的声音传入他的耳中:“好人,坏人,历史这东西谁又能说的清呢?
“当时的人都不一定能够看得清,更别说是四十年多后的我们了。”
听到这话,莱昂若有所思。
“好了,不说胡佛了。”布莱克教授舒缓了一下心情,“还是说经济。其实从罗斯福开始,我们一直实行的就是凯恩斯主义。
“因为市场无法调节供需矛盾,生产过剩无法解决,所以就由联邦政府投资去搞建设。雇佣失业民众,变相把钱发到他们手中。
“钱到了民众手中之后,民众自然会消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品过剩。
“其实这一套胡佛也在搞,比如建造水电站,扩大基建。只不过他的支持者比较少,不如罗斯福做得好。
“而且真正摆脱大萧条靠的也不是大基建,而是二战。二战时期日耳曼摧毁了欧洲的生产力,带来了旺盛的需求。
“由于欧洲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米国过剩的生产力才有了宣泄的地方。
“这才使得米国走出了大萧条。包括后来的‘马歇尔计划’,是为了缓解二战中米国新增加的过剩产能。
“当然凯恩斯主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如果是像胡佛水坝这种有价值的工程还好,往后会一直产生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大部分有效益的基建都建设完毕,再进行这种重复建设便成为了一种实质上的浪费。
“如今的投资并不能拉动经济,反而会加重经济危机。因为凯恩斯主义永远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这些基建的钱都来自于税收,或者借债。如果是税收,那么必然会缩减联邦政府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