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刚诞生时,原始太阳周围环绕着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尘埃盘,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是从这个巨大的尘埃盘中诞生的。尘埃盘旋转的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从而形成了行星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一致。从太阳的北极上向下看,所有的行星轨道都是逆时针运动的。太阳系刚形成时,太阳风吹动尘埃盘中的物质移动,把气态物质吹到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这些物质最终形成了气态的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木星是一颗由液态氢构成的巨行星,是一个自身发光的天体,每秒发射的能量比从太阳那吸收的能量多60%。在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木星有太阳1%的亮度,只有太阳一半的热度,在短暂的时期内,太阳系十分类似一个双星系统。原恒星云形成太阳系的过程中,更大的可能是形成双星系统,而不是单星系统,太阳系是一个流产的双星系统,木星在演化过程中夭折了。如果木星质量再大一些,内部就会增加引力作用被压缩的更厉害,以至于虽质量增加但体积会减小,这种因质量增加而导致进一步收缩的过程会持续,直到木星象大质量褐矮星呢样被点燃,却终没有点燃。木星凭自身巨大的引力不断吸收大量星际气体和尘埃将越来越大。30亿年后,太阳脱掉外壳被木星俘获,质量为现在的2.5倍,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并取代太阳的地位。50亿年后,太阳耗尽氢后,其半径超过一个天文单位,是目前太阳半径的260倍,会超过目前地球的轨道,可能吞噬掉地球(其实,9亿年后太阳表面温度升高将导致地球不适合生命生存;10亿年后,地球表面的水完全消失),在经历红巨星或脉冲星后,会演变成为行星状星云的中子星。中子星在几万年内持续的向外抛射云状物质,在抛射结束后,一亿年后,当氦燃尽后全部变为碳与氧后,太阳核心会坍塌形成一颗稳定而光度暗、体积小、密度大的白色星——白矮星。外层气体则被抛出来形成行星状星云。它已没有强作用的热核反应,仅靠星体内剩余热能发光,其内部核反应基本停止,只能靠冷却来维持发光,最后便不再发光,成为黑矮星。白矮星冷却为黑矮星的过程很长需要1万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