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这卷子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做梦了!”我惊讶地喊出了声来。
对于这种超自然现象,我只能归于梦境。
于是使劲掐了一下自己,
“哎呦!”一股清晰的疼痛感传递了过来。
什么都没变……
这是现实?!
可我宁愿相信这是在做梦。因为只有在梦境中我才能接受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
于是乎,我开始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没想到,还挺管用,我的情绪竟然慢慢平复了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嘛,最重要的是:现在没什么生命危险。
于是,无奈之下,我开始认真审视起这张试卷来。
『第一题:唐僧手上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香烧完的时间是2小时,但现在他需要用手中的香测算半小时的时长,请问唐僧该什么办?』
『第二题:唐僧师徒三人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掌柜300元,第二天,掌柜觉得三间房只需要250元就够了,于是叫店小二退回50元给师徒三人,谁知店小二贪心,只退回每人10元,自己偷拿了20元,这样一来便等于师徒三人每人各花了90元,共计270元,再加上店小二独吞的20元,总共是290元,可是当初他们三人一共付费300元,请问还有10元去哪了?』
『第三题:一个人喜欢读书、遵从秩序、注重细节,但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请问这个人大概率可能是什么职业?(请做出选择,并写明理由)
A学童、B图书馆管理员、C僧人、D学校老师。』
(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先做做题,不忙往下看,若不想动脑,也可直接跳过)
……
“我靠,这是纯粹的智力测试题,想考验我的智商。好,那我就来试试。”
再次平复了一下心情,我决定按顺序入手。
首先第一题,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香是不均匀分布的,因此,不能简单采取折叠燃烧的方法。需要把两根香都合理利用起来。
这类题目对于普通文科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但对于熟悉各类算法的理科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而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当然不能丢脸,于是奋笔疾书:
『答:将第一根香的一端,第二根香的两端,同时点燃。待第二根烧完,立刻点燃第一根香的另一端,则此时第一根香剩余部分燃烧的时间即为半小时。』
写完,我看了一眼时间,仅过去了2分钟。
“看来以前的知识还没忘。”我高兴道。
于是接着向第二题看去:
……
这完全是一道送分题。在小学的奥数上经常出现,于是没有多想,立刻动笔写道:
『答:题目中的10元并没有消失,这只是计算时概念混淆罢了。
三人所得的270元与店小二独吞的20元,相加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两者主体不同。
其实应该这样计算:三人实际支出270元=店家所得270元(掌柜250元+店小二20元);三人起始花费300元=店家所得270元+店家让利30元。』
“这题很简单嘛,看来有机会穿越了,只是不知道这穿越到底怎么回事?还有我应该穿越吗?
算了,不管了。”
我边想边看向最后一题
……
与前两题不同,这最后一题,竟然是一道选择题!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这题肯定选B呀。
因为除了图书管理员,谁喜欢读书,又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呢?
想到这,我打算再次动笔,但在刚要落笔的一刹那,我停了下来。
这得多亏应试教育的洗礼,让我对笔试题目,有着深刻的觉悟:
那便是几乎每道题目都充满着出题人对答题人的“恶意”,特别是试卷的最后一题,里面必定埋藏着陷阱,一旦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因此,这道题肯定没表面上那么简单,否则绝不可能作为最后一题出现。
于是我进一步细想:“‘一个人喜欢读书……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就一定是图书管理员吗?这不见得吧。比如我就见过很多学生喜欢读书(课外书),且对别人生活不感兴趣。”
等等,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对他人生活真正感兴趣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呀,特别是孩子!
慢着,孩子?!我想我知道答案了。于是在试卷上最后写道:
『答:选择A选项学童,因为性格和职业其实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推断一个人到底是什么职业,只能通过概率来计算,即谁的人数多,谁的概率就大,而学童的基数明显大于其他任一选项,所以选择A选项』
“恭喜你,全部答对!即将进入穿越程序!”突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只见一道白光从电脑桌面射来,紧接着,我眼前便白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