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这题我会!’
程钦见都看着自己,心中暗呼侥幸,如果唐诗雨问前面的“朔”字,他真不知道,但“望”他是知道的。
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即便是个小学生都知道其中道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叫“望”而已。
他非常淡定的举起一只手。
还没回答,这个动作就让不少同学产生了一定的骚动,都有点怀疑人生了,明明这家伙几个月前还是个班级倒数的差生,咋就一下子变得这么牛逼啊?
‘他居然真的会?’
黎星若对这个“望”字完全没有任何一点头绪,见程钦这么自信,不禁暗暗吃惊,不知道程钦的知识面究竟丰富到了什么程度。
“你说。”
唐诗雨见程钦自信举手,也有点惊讶,旋即维持住了作为老师应该有的淡定从容,微笑着开口。
“‘望’字指的是每个月十五的这一天,太阳光没有地球遮挡,可以直射在月亮上面,”
程钦起身之后,干脆利落的回答道,“类似于没有地球碍事,太阳和月亮可以互相望见的意思。”
“啊?”
“不可能吧?”
这一次程钦说完,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甚至有人忍不住发出声音来。
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颠覆了,现在说的不是古代吗?
程钦描述的非常简单,但仍然是现代天文的知识,涉及到恒星、行星、卫星的运转,中国古代怎么可能就知道这些呢?
黎星若同样感到非常惊讶,回头看着程钦,但对他的言语并没有怀疑,只是觉得惊奇:“原来古人这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了吗?”
“是真的。”
程钦明白大家的惊讶情绪,心中感到有些无奈和悲哀,但也能够理解,如今刚刚进入2009年,民族自信远没有恢复,公知流行,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遍布着自我矮化的卑微心态。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月亮不会发光的事情了,”
程钦解释道,“最早应该是东汉的时候,张衡就明确说过月亮是不发光的,太阳照射反光才会亮,但古代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更早,因为‘望日’的说法更早。”
“没错。”
唐诗雨看着程钦的目光再次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刚刚苏轼的事情还在一个高中知识范围的话,那么这个“望日”真的就属于生僻知识了,很多老师都不知道的,程钦居然能信口说来。
他究竟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啊?
唐诗雨心中不知不觉就被洒下了信服的种子,怕程钦全部说完了,于是适时出声,一方面给程钦的言语作证,一方面也是表现一下自己这个老师的存在感。
否则到底他是老师还是自己是老师啊?
“‘朔日、望日’的说法以文字记录下来,最早出现在《左传》里面,”
唐诗雨示意程钦可以坐下了,不要再抢戏,随后再次拿起粉笔,“《左传·桓公三年》里有记载,这一年七月发生了月食,”
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左传》原文:六月,公会杞侯于郕。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唐朝大儒孔颖达为这句话做了注释,”
她继续在黑板上写下原文: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程钦刚刚说东汉张衡知道月亮不发光,这也是事实。”
唐诗雨进行总结,“但根据《左传》朔日的记载,最迟在两千多年前的《左传》成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月亮不发光的事情,且对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转有完整的认知,才会有‘朔日’‘望日’的说法。”
“噢!”
下面不少学生听得入神,有人不由自主发出了恍然明悟之声,心中悠然生出一种夹杂着惊奇、自豪的感觉:
原来我们的“古人”这么厉害啊!
“苏轼说‘七月既望’,‘既’的意思是极尽,也就是圆满状态到了极点,再往后就要开始缺了,‘既望’的意思是第二天,就是七月十六日。”
讲清楚课外知识之后,唐诗雨把话题拉了回来,“元丰五年秋天,壬戌年七月十六,也就是公元1082年8月12号,苏轼跟朋友去划船,写下了这篇游记……”
她开局两句话就讲了好几分钟,但底下的学生并不觉得无趣、枯燥,反而觉得兴味盎然,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古文也这么好玩。
听课到后面,甚至有男生都忽视了唐诗雨的美丽,专注的听课——当然,在听课的时候看老师,那也是说明听课认真,并不是贪恋美色。
“老师再见~”
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下课铃很快打响,不少学生在后知后觉感慨这节课过得这么快之后,赶紧跟着起身,例行向老师道别。
唐诗雨起初还是有点局促的,但后面讲着讲着,也很沉浸和享受,微笑着收起课本和教案,起身走出教室。
走出两步,她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回头看一眼程钦,道:“程钦你跟我出来。”
???
教室里面的同学再次齐刷刷的看向程钦,有惊讶有疑惑,还有羡慕。
当然也有人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听说了程钦跟这位新的实习老师有“瓜葛”,好像很熟悉的样子。
黎星若回头,灿若星辰的明眸看着程钦。
“我就说是我表姐吧?”
程钦向她挑了挑眉,“没骗你吧?”
黎星若并不知道唐老师找程钦做什么,原本已经认定是程钦撒谎,但听他这样说,一时间难以确定,还真有点怀疑起来了:
‘难道唐老师真是程钦的表姐?’
‘因为是他爸爸那边的关系,所以陈洪也不知道?’
她看向陈洪,陈洪听程钦这么说,一下子也有点怀疑起来了,见黎星若看自己,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自语道:“不可能啊……”
语气却没有一开始那么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