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吴边境有诸葛恪起二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魏蜀边境有姜维兴五万兵马攻击狄道。
曹魏东西两线同燃战火。
两线战事急急传入洛阳。
洛阳城中,群臣听闻东西边境同时火起,皆都大惊失色:“太傅,快唤太傅议防御之策。”
司马师自然也知洛阳城中此时定然不安。
虽是措手不及,然,司马师却未惊慌失措,即刻朝堂之上会商防御之策。
“如今东、西两线皆有战事,事态紧急,朝野上下皆忧心忡忡。如此,若不击退吴蜀之兵,必将动我大魏社稷根基。诸位智囊,该如何应对?且禀来一议。”
朝堂之上,司马师却是稳如泰山般询问群臣防御之策。
“陛下,司马大将军,切勿惊慌。”
突然,骚动不安的朝堂之上,一个声音悠悠响起。
群臣循声望去,乃是主薄虞松。
虞松,字叔茂,陈留人。
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讨辽东之时曾命虞松作讨贼檄文,其所作檄文洋洋洒洒万言,公孙渊看的胆战心惊。
后,平辽东奏凯归来,虞松又奉司马懿之命做露布,更是血泪加喜悦,让人听之无不含笑落泪。
故,司马懿辟他为掾,迁中书郎。
司马懿死后辅佐大将军司马师,擢升主簿,与尚书傅嘏一起被司马师视为智囊参谋,留于身边出谋划策。
现见朝堂之上司马师问起防御之策,便就出列相奏献策。
“昔日周亚夫临吴、楚叛军攻城,只管据城而守昌邑城,如此长久相持,最终吴、楚叛军不战自退。故,与兵家来言,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无有定理,再有似弱而实强者,则需据实而定。”
虞松侃侃而谈,似乎胸有成竹。
朝堂之上,则是个个侧耳倾听。
“诸葛恪虽起二十万吴军倾巢而出攻击我大魏,看其阵势确实强大。然,如此强大之兵,当攻淮南,搅动北方,如此一来,即便只是强攻,则也可让我们一时间难以应付,即便应付的了,只怕也是两败俱伤。”
虞松说的此处之时,环顾朝堂四周,躬身天子曹芳。
“虞主薄所言非虚,如果诸葛恪如此用兵,只怕我大魏真的危矣。”
皆有担心之状,一片骚动不安。
虞松却是并不慌张,环视一圈,却颇为镇定:“然,诸葛小儿却是并非如此用兵,如今却是亲率二十万大军直逼我合肥新城。而合肥新城虽为我大魏江淮总隘,然此城却是一座孤城。昔日,东吴先帝孙权曾三攻新城,不也是折兵损将大败而去?今番诸葛小儿又来,岂能就此拿去?此举无非是围城打援之计,以此来吸引我大军前去救援之时决一死战,以希歼灭我大魏军马而图我大魏社稷也。”
虞松说的孙权攻打新城之事,群臣哪个不知?
“如此,可见诸葛小儿用心。”
“此次诸葛小儿必也损兵折将!”
群臣皆议论纷纷。
虞松听完,点点头:“如此,只要新城坚守不战,诸葛恪岂能旦夕之间攻下新城?假以时日,吴军必军困马乏。然其倾巢而出,朝内哪还有兵?必无兵将再前往接应,如此,时间一久,吴军必然师老兵疲,士气必然低落,不能持久,最终将不战自退。”
虞松松口气,看着逐渐平复的群臣,躬身司马师、天子曹芳:“如此来看,吴军并未选择长驱直入,形势对我大魏乃是大利”。
“东线吴军可无忧矣,然,虞主薄,西线又该当如何?”
群臣却是又担心起魏蜀边境姜维起兵狄道之祸。
虞松听闻却是捋捋胡须,笑了笑:“至于西线,则更无有可虑之处。”
言谈之间,颇为镇定,胸有成竹。
“姜维此次虽举五万大军攻击狄道,看似乎与诸葛恪遥相呼应,实则姜维乃是孤军深入。自诸葛亮起,蜀国屡伐中原,每每顾虑者皆为粮草,其因乃是蜀道艰难,无法大批运输粮草辎重,而蜀军自诸葛亮丢失荆州以来已成蜀军死弊,无解之事。此次姜维仓促出兵响应诸葛恪,必也会如原来般粮草辎重不能及时供给。故姜维此次出川,必依夏侯霸之策,只图我大魏边境驻民粮食做为供应,然,仅仅靠掠夺粮草作战又如何能长久的了?况且我坐镇魏蜀边境的大将军郭淮、陈泰岂能容他如此轻易掠夺得我边境驻民之粮?姜维无非觉我大魏必集中兵力对付东线东吴而致西线空虚而已,故才冒险突进。”
一字一句,皆都讲的合情合理。
群臣听到虞松如此说,便就稍稍安静下来。“故,对付姜维,无须境内调兵,只需令关中驻军星夜兼程,举兵迅速截住姜维,姜维必不战自退。”
群臣听了,一时间皆有喜色。
然,转瞬之间,却是又起担心之言:“如此,如果吴军死咬新城不放,新城岂不真的危矣。难道要让我新城三千兵士丧命不成?”
皆屡屡发问虞松。
虞松却是更加轻松:“各位臣工,切莫担心。新城虽小然却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凭他诸葛恪多少大军,守住三个月应无问题。只需等待吴军筋疲力尽,锐气尽失,然后大举出击,一击必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魏吴边境有诸葛恪起二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魏蜀边境有姜维兴五万兵马攻击狄道。
曹魏东西两线同燃战火。
两线战事急急传入洛阳。
洛阳城中,群臣听闻东西边境同时火起,皆都大惊失色:“太傅,快唤太傅议防御之策。”
司马师自然也知洛阳城中此时定然不安。
虽是措手不及,然,司马师却未惊慌失措,即刻朝堂之上会商防御之策。
“如今东、西两线皆有战事,事态紧急,朝野上下皆忧心忡忡。如此,若不击退吴蜀之兵,必将动我大魏社稷根基。诸位智囊,该如何应对?且禀来一议。”
朝堂之上,司马师却是稳如泰山般询问群臣防御之策。
“陛下,司马大将军,切勿惊慌。”
突然,骚动不安的朝堂之上,一个声音悠悠响起。
群臣循声望去,乃是主薄虞松。
虞松,字叔茂,陈留人。
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讨辽东之时曾命虞松作讨贼檄文,其所作檄文洋洋洒洒万言,公孙渊看的胆战心惊。
后,平辽东奏凯归来,虞松又奉司马懿之命做露布,更是血泪加喜悦,让人听之无不含笑落泪。
故,司马懿辟他为掾,迁中书郎。
司马懿死后辅佐大将军司马师,擢升主簿,与尚书傅嘏一起被司马师视为智囊参谋,留于身边出谋划策。
现见朝堂之上司马师问起防御之策,便就出列相奏献策。
“昔日周亚夫临吴、楚叛军攻城,只管据城而守昌邑城,如此长久相持,最终吴、楚叛军不战自退。故,与兵家来言,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无有定理,再有似弱而实强者,则需据实而定。”
虞松侃侃而谈,似乎胸有成竹。
朝堂之上,则是个个侧耳倾听。
“诸葛恪虽起二十万吴军倾巢而出攻击我大魏,看其阵势确实强大。然,如此强大之兵,当攻淮南,搅动北方,如此一来,即便只是强攻,则也可让我们一时间难以应付,即便应付的了,只怕也是两败俱伤。”
虞松说的此处之时,环顾朝堂四周,躬身天子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