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和管家在京中四处奔走,联络了很多云游时结交的好友,其中不乏有与世家大族沾亲带故的人。
知晓如今天下太平日久,皇帝励精图治多年,宰相张钰也是皇帝一手扶持,深得帝心。朝中官员站位大多是皇帝和宰相一党。宰相曾于太学读书,自然与太学关系更为亲近。
翰林院大学士赵真乃太子少傅,属于太子一党,并不掌握实权。而培养了翰林院大学士的长安书院,虽是朝中有人,但是短时间内风头比不过太学。
而科举考试出题官员都是由皇帝和宰相直接任命。所出试题也是需要皇帝和宰相过目和钦准。
出题官员要揣度圣意,凭一张卷子,选出皇帝日思夜想的贤德之人。
而皇帝也是选最信任的官员来为科举出题。
这个时候像太学,长安书院,国学,这些最高学府他们做什么呢?
就是培养皇帝想要的人才,写皇帝喜欢的文章,以及针对出题官员的出题风格,制定应对策略。
能成为皇帝信任的出题官员,除了出众的才学之外,就是资历,所以出题官员都不年轻。
不要认为姜还是老的辣,而是人上了年龄之后,基本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定型了,所以很容易摸清他们的出题套路。
所谓科考,就是以一张卷子为棋盘的对弈。以算数为例,不能让考生死得太难看,回家没法交代,所以有很多送人情的题,考生都会答,这是让考生保住颜面甚至保住小命的,有些世家大族对于子孙的学业还是非常严格的,成绩太差,黄荆条和戒尺可都不是吃素的。
人情送完了,就该挖坑了。所以这些最高学府,研究的第一个应对策略就是,摸清楚出题官员喜欢在哪里挖坑,挖什么形状什么大小的坑,摸清楚了,就能教下面的学生避开坑,顺利同行。摸不清楚就只能掉坑里,爬不上来,然后被埋了。
挖坑这件事有的考生还能避开。还不算太绝。还有最后一招,叫贴脸开大,一记绝杀,目的就是要把考生考倒。一个出题官员的杀招也相对固定,有时候为了迷惑考生,可能会放点烟雾什么的,但是总得来说,只要摸清楚了,也能针对性破局。
所以考场如战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所以与宰相关系更为亲近的太学,更容易接触到出题官员,更容易把出题官员研究透彻,制定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更容易了解皇帝的所思所想。
所以想要高中,必须先想办法入太学学习。否则就是无头苍蝇,努力方向不对,辛苦全白费。
丰稷他在门外听着少爷和管家的对话,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他想起了来长安路上,偶遇的独自赶考的学子,在远离长安的偏远地方,很多父母的观念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个学子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眼光只限于四书五经,所以很多人说他们迂腐,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说他迂腐,读了书必须要想办法,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这才是活学活用,不是读死书。
像那位学子,为了赶考,可能举全家之力,倾尽所有。这像就是一场赌博,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不管出题考官出什么招数,他都能见招拆招,他就能赢。如果他不是,可能只是一个炮灰,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