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刚过,京城的积雪还未消融,多处路面的厚雪被车辙跟路人辗压踩踏结实,走在路上不留神便会滑个跟头,各家拜年的宴席才正式开始,钟府便迎来了一位上门打秋风的客人。
守门的小厮见来人穿着寻常,普通的细绸袄裙,一把乌鸦鸦的好头发,用银梳银钗收拾齐整,模样倒是比府里的姑娘们生得还好,可惜挽着个包袱,身边还跟个一身粗布袄子粗粗壮壮的小丫头,别提多寒酸,心中难免起了轻视之意,仔细盘问过对方姓名来历,听说是侍郎大人同年的女儿前来投奔,才漠然道:“先等着吧,等我去里面禀报。”砰的一声关上侧门,这才慢悠悠往前院书房去报信儿。
钟克寒时任工部侍郎,而工部尚书解珉近一年重病缠身,时不时便要告病在家,部里公事几乎全都堆在他这位侍郎身上。
他正踌躇满志,誓要成为国朝最年轻的尚书,昨儿赴秦相家的宴席,喝得酩酊大醉而归,晨起酒未醒透,只饮了半碗梗米粥,与家中几名清客在书房里聊些市井趣闻,闲坐解闷。
忽闻故人之女上门,面色都变了:“你说谁的女儿?”
小厮在大门外是一副傲慢嘴脸,但对着自家侍郎大人,模样要多恭敬便有多恭敬,躬身细细解释:“那女子瞧着十七八岁的模样,自称姓朱,还有一封信让小的转交大人。”说罢弯腰双手递了信过去。
钟克寒听到“姓朱”,久远的往事恍如惊雷般在脑中炸开,紧跟着面色剧变,接过小厮递来的信,三两下拆开,一目十行的看完,目中郁色沉沉,一时竟不知在想些什么。
房里几名清客帮闲大节下都不曾回家,平日更是巴着他生活,此时也感觉到了奇怪的凝滞的气氛,也不知这位姓朱的小娘子与主家有何渊源,更不敢深问探究,便纷纷极有眼色的起身告辞:“东翁既有故人前来投奔,我等先告辞。”
钟克寒似是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旋即苦笑道:“说起来我这位世侄女也是个苦命的孩子,当年她父亲刚中进士便得了急病去了,我怜她们孤儿寡母生活不易,便留下话,将来若有难处便来投奔于我。好歹……我与她父亲同年中的进士,当初也颇为投契。谁想一别多年,忽然听到故人之女的消息,不由便想起了她的父亲,让诸位见笑了。”
这些清客平日依附着他过活,也不知他与那位姓朱的故人有何纠葛,不约而同的赞他。
“东翁仁厚,连同年的女儿都愿意照顾。”
“我等有福,才能追随东翁身侧……”
种种讨好的话灌满了耳朵。
几名清客退下之后,书房里彻底安静了下来。
不知为何,守门的小厮却觉得有几分心慌,他躬身垂头,视线只盯着自己鞋尖之处的方寸之地,静等钟克寒示下。
短短几息之间,也不知钟克寒想了些什么,最终重重叹了口气,催促道:“还不快去,把朱姑娘带过来?”
小厮低低应一声,出了书房跑得飞快,到得院门之处,拉开侧门探头往外瞅,但见朱家主仆冻得缩头缩脑,大冷的天连件厚实的氅衣也无,瞧着着实寒酸。
他心里微哂,面上却一改之前的倨傲,扬起笑脸招呼:“朱小姐,我家大人请您去书房相见。”
朱家姑娘似乎不曾踏进过大宅门的模样,含羞带怯瞅了他一眼,连连应道:“多谢小哥!多谢小哥!”将手里的包袱递给丫头,自己抿头发抻衣裳,一副小家寒气的模样。
小厮难免在心里嘲笑她,就您那身皱巴巴的细绸衣裳,不止半旧还颜色暗淡,再抻也不能鲜亮展括些。
他一路引着主仆俩进了前院,到得书房门口,自有侍候的人引了朱姑娘进去,而她的丫环抱着俩包袱在门外站着,这才回转,心里还在想这姓朱的大过年上门打秋风,也不知道多大脸,他家大人竟肯赏脸亲见,说不得只是走个过场,圆了当年的情份而已。
与小厮所猜正好相反,朱玉笙甫一踏进书房,抬头见到对面坐着的中年儒雅男子,面色白皙颔下有须,生就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正用一双温和的眸子注视着她。
她眼圈儿瞬间便红了:“可是钟世叔?”说着便裣衽行礼。
钟克寒忙忙起身,双手虚扶:“贤侄女快快请起不必多礼。”语声复而感慨:“想当年你父亲与我谈诗论道,你还是个懵懂稚儿,可还记得叔父?”
朱玉笙果真仰起脸儿仔细将他打量,目光与他相触,满是感激与信赖:“当年……当年父亲去时太过混乱,我年纪尚小,万事不知,更不记得钟叔父的模样。谁想一别十年,若非家里……家里实在有事,母亲催促我前来投奔叔父,小女也不会前来惊扰叔父的清静。”两行清泪顺着她雪白的脸颊缓缓而下。
钟克寒不意如此。
徐氏信中只字未提家中困境,想是羞于启耻。
他柔声道:“贤侄女别哭,万事有叔父为你作主。你且说来,家中发生了何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大年初三刚过,京城的积雪还未消融,多处路面的厚雪被车辙跟路人辗压踩踏结实,走在路上不留神便会滑个跟头,各家拜年的宴席才正式开始,钟府便迎来了一位上门打秋风的客人。
守门的小厮见来人穿着寻常,普通的细绸袄裙,一把乌鸦鸦的好头发,用银梳银钗收拾齐整,模样倒是比府里的姑娘们生得还好,可惜挽着个包袱,身边还跟个一身粗布袄子粗粗壮壮的小丫头,别提多寒酸,心中难免起了轻视之意,仔细盘问过对方姓名来历,听说是侍郎大人同年的女儿前来投奔,才漠然道:“先等着吧,等我去里面禀报。”砰的一声关上侧门,这才慢悠悠往前院书房去报信儿。
钟克寒时任工部侍郎,而工部尚书解珉近一年重病缠身,时不时便要告病在家,部里公事几乎全都堆在他这位侍郎身上。
他正踌躇满志,誓要成为国朝最年轻的尚书,昨儿赴秦相家的宴席,喝得酩酊大醉而归,晨起酒未醒透,只饮了半碗梗米粥,与家中几名清客在书房里聊些市井趣闻,闲坐解闷。
忽闻故人之女上门,面色都变了:“你说谁的女儿?”
小厮在大门外是一副傲慢嘴脸,但对着自家侍郎大人,模样要多恭敬便有多恭敬,躬身细细解释:“那女子瞧着十七八岁的模样,自称姓朱,还有一封信让小的转交大人。”说罢弯腰双手递了信过去。
钟克寒听到“姓朱”,久远的往事恍如惊雷般在脑中炸开,紧跟着面色剧变,接过小厮递来的信,三两下拆开,一目十行的看完,目中郁色沉沉,一时竟不知在想些什么。
房里几名清客帮闲大节下都不曾回家,平日更是巴着他生活,此时也感觉到了奇怪的凝滞的气氛,也不知这位姓朱的小娘子与主家有何渊源,更不敢深问探究,便纷纷极有眼色的起身告辞:“东翁既有故人前来投奔,我等先告辞。”
钟克寒似是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旋即苦笑道:“说起来我这位世侄女也是个苦命的孩子,当年她父亲刚中进士便得了急病去了,我怜她们孤儿寡母生活不易,便留下话,将来若有难处便来投奔于我。好歹……我与她父亲同年中的进士,当初也颇为投契。谁想一别多年,忽然听到故人之女的消息,不由便想起了她的父亲,让诸位见笑了。”
这些清客平日依附着他过活,也不知他与那位姓朱的故人有何纠葛,不约而同的赞他。
“东翁仁厚,连同年的女儿都愿意照顾。”
“我等有福,才能追随东翁身侧……”
种种讨好的话灌满了耳朵。
几名清客退下之后,书房里彻底安静了下来。
不知为何,守门的小厮却觉得有几分心慌,他躬身垂头,视线只盯着自己鞋尖之处的方寸之地,静等钟克寒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