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皇帝掀了掀眼皮,“你为何会推荐珩王?”
“任人唯贤,能力和品德都很重要,从苍南赈灾来看,我觉得珩王的办事能力很强,关键是他一心为国,爱护百姓,这点尤其让人放心,所以我觉得珩王很合适。”
晁冷是这么打算的,既然这事她推不掉,就只能接下这副担子,既然接下,以她的能力,百分百能把这事做成。
既然如此,就该争取利益最大化。
把闵珩拉进来,到时自然有他的功劳。
当然她也不是纯私心,关键是闵珩的身份在哪儿,让他当发改司的头儿,百官不敢不配合。
而且闵珩的人品过硬,让他来主导,不会有猫腻。
这事一旦做出,闵珩的声望,必然大涨,简直一举两得。
听她这么说,皇帝捏着手中的朱笔,陷入沉思。
议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申时。
此时在凤鸣宫,皇后的寝殿。
皇后郑嫣和太子也在谈话。
皇后斜靠在一处龙凤纹扶手的紫檀软榻上。
太子则坐于旁边的锦墩,殿内宫女侍婢都已经被遣了出去。
皇后的脸上有一层薄怒,似乎刚发过脾气,纤纤玉手无力地搭在软塌的扶手上,眼睛似闭未闭,一股颓败之感从她的身上泛出来。
说来,皇后的母族郑家,作为京城五大世家之一,郑石是跟随先帝打天下的老臣,一生戎马倥偬。
先帝开国后,郑石被先帝封为国公,是先帝麾下手握兵权的重臣。
先帝的第三子闵烈,也就是现在的皇帝,因娶的郑嫣做侧妃,多少对他的事业有些助力。
建国初期,闵烈作为皇子,为了稳定四方,四处征战。
郑嫣在背后也为闵烈上位出过一些力。
她当然不光是为了闵烈,也是想为她和和她身后的郑家博一个至尊荣耀。
她自觉付出不少,可让她不开心的是,皇帝对先后谢氏情根深种。
对她只有敬重,却无爱意。
这就导致了很多恩怨情仇。
皇帝虽然对她不爱,却也未失敬重。
但是在闵烈继位后,随着郑家势力越来越大,几乎控住了半个朝堂,对皇帝的掣肘也越来越多。
而郑嫣既需要靠母族稳固她在后宫的地位,又需要母族扶持她的儿子,所以她也倾力辅助母族壮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郑家的人越来越嚣张跋扈。
在外面的声势排场几乎堪比皇家。
加上郑家为了屹立不倒,奢望长长久久的富贵,在先后谢氏中毒死后,极力要求皇帝立郑嫣为皇后,把她的儿子闵弘为太子。
其实,在世家眼里就是这样,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为了家族荣耀,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谋划。
皇帝继位头几年,国事朝政都还不稳定,皇帝也年轻力壮,没打算那么早立太子,但郑家却利用手中权势,对皇帝施压,可谓是步步紧逼。
那时候大半个朝堂都支持立太子,气的皇帝三番五次提前退朝,双方拉锯了半个月,最终还是皇帝无奈让步。
立了也就立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观察,皇帝发现太子很多缺点。
能力不足,还刚愎自用。
不知进取,反而嫉贤妒能。
残暴狠厉无视人命。
皇帝逐渐不喜。
他被迫立储,心里本就憋了一口气,如今太子如此,他更觉得当初草草立储是错误的。
如此一来,皇帝对郑家越来越不喜,也越来越忌惮。
连带对皇后也冷淡了很多。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