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乙:“那不是,原以为孙家位高权重都是些不知人间疾苦的纨绔子弟,没想到啊,还真是没想到,以后咱们百姓有难,可都要依靠孙家为咱们进言啦!”
路人甲:“孙家好啊!孙家好啊......”
......
芬芳把大街上人们闲谈时的话一一记下说给言语听,言语满意地点点头,称赞道:“嗯,不错,干得漂亮,这几日还得麻烦你多上街溜达溜达,把每日市井里对孙家的言论一一记下再回来说给我听。”
芬芳觉得记这些言论倒没什么难的,毕竟这都是些大径相同的话。
又过了几日,孙家赈灾的事传遍了洛城,孙家门前络绎不绝的百姓跪在地上感谢孙家的善举,这让孙葳有些吃惊。孙葳是孙蓁和孙蔷的大哥,辅国重臣孙浩膝下仅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孙葳,二女儿是嫁入顾家的孙蓁,小女儿是嫁入陆家的孙蔷,孙浩年事已高,孙葳早已儿承父位,打理朝中各事,巩固孙家势力。
孙葳眼下找来了孙蓁回府,虽然自己是大哥,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头脑并没有这个大妹要聪明。孙府赈灾一事,孙家上下无一人知情,这平白无故的好事他们承也不是,不乘也不是。
“妹妹,你可有思绪?”孙葳急着问道。
“既然有人给我们孙家扣了高帽,我们便好好戴着,这次洪涝虽然不大,但赈灾的这笔款项可不是个小数目,能运出那么多钱财来买这个‘高帽’的,放眼洛城,这并不难找。”孙蔷娓娓道来。
孙葳附和道:“我已派人调查,应该不出几日便会有结果。”
“几日应该不行,若真有人想动手脚,便不会让我们轻易找到。”
孙葳有些担心:“那眼下该如何。”
孙蓁抿了口茶,说道“静观其变,有人这么做必有他的目的,这天上掉馅饼的事从不会有。对了,皇上那边怎么说。”
孙葳叹了口气,疲惫地道:“还能怎么说,这件事宫里都传开了,皇上赏赐了些东西也就没什么,主要是那日上朝,皇上问起这件事的筹划,我一时也不知说些什么,便胡编乱造瞒了过去,好在没有被发现。”
“你继续在朝中稳着,这顶帽子既然我们孙家戴了,那便就是我们的。”孙蓁的语气十分坚定,这让孙葳也安心了几分。
孙葳又想到陆家的孙蔷,嘱咐道:“你也得稳住二妹,她口风向来松的很,别让她闯了祸。”
孙蓁明白,这孙蔷从小到大便是只有蛮气没有头脑,要想好好暗中调查,就必须让孙蔷明白,这件事,的的确确是孙家做的。
孙家行善之事不知为何会如此轰动,就连陆府的丫鬟出门买菜都能便宜好几斤,陆然知晓了此时,也在孙蔷面前夸赞了孙家几句,孙蔷自然是在家里洋洋得意了一阵子。
这件事让孙家捞了不少好处,朝中上下也对孙葳增了几分敬意,可这是福是祸他不得而知。忧心忡忡的不止是孙家,还有顾珩和李笙。
顾珩和孙蓁同个屋檐下相处了那么久,明面上他喊她声“母亲”敬重有加,可暗地里二人很少来往,不过孙蓁的几分心思顾珩还是能琢磨到。
“这绝不是孙蓁想出来的注意。”顾珩道。
“是不是孙蓁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孙家现在在朝中威望极高,形势与我们不利。”李笙说。
“事有古怪,你还记得几月前的青衣暗卫一事?”
“你是怀疑这两件事有所关联?”
“没错,当初有人私自启用我的暗卫在宣河和夷河投入了大量的青石散后,这件事却没了下文。”
顾珩当时调查了一番,青石散不是什么□□,投入河里且不说会被河水稀释,哪怕就算有人引用了这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后来顾珩一直把调查的方向转向陆知意,到如今还是一无所获,结果这件事一出,他又把矛头转向青石散身上,这才发现了些问题。
“这青石散有何问题?”李笙问。
“我们一直担心的是青石散对人有没有危害,却忘了担心这两条河流灌溉着洛城外的几千亩农田,那这青石散对农田是否有害。”
“难不成!”李笙恍然大悟,这青石散用于农田稻谷,便是一味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一般农夫施肥时不需要太多,只需要撒上一些青石散,作物就会粒粒饱满、秧苗茁壮。
一般来说,端午的汛期过后,农田里的谷物都会受损,再加之汛期过后的大旱,秋收之时作物往往不如人意。若是在初春耕作之时,在灌溉农地的水源里掺和着青石散,那作物便会健壮的多,也就是受汛期影响得小,这样一来,汛期过后,谷物生长得更加旺盛,再加之将要到来的干旱,那农地里必会出现......
“没错,他的目的,是将要到来的蝗虫之灾。”顾珩眼神笃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