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位少年,虽稚嫩未脱,却勇气可嘉,心怀正义,敢于直面强敌,这份胆识,已让无数江湖中人相形见绌。”人群中,有人感慨万千,“江湖之大,不乏自诩侠义之辈,然而一遇强敌便缩首畏尾,以求自保,与这七位少年相比,真是云泥之别。”
“话虽如此,但生死关头,谁又能轻言不畏?明知不敌而强出头,岂止是勇气,更需智慧与策略。”另一人提出不同见解,言语间透着几分理智。
“无论如何,他们的纯真与勇气,正是张真人所看重的。武当派能得此七子,实乃幸事。”众人议论纷纷,对七子的评价不一而足。
不少武林人士暗自懊悔,捶胸顿足,惋惜自己未能如七子般挺身而出。而张三丰则带着新收的七名弟子,重新登上了马车,继续向少室山进发。
行至山下,只见一名知客僧已候多时,他面容慈祥,举止间透露出高僧的风范。“贫僧受方丈之托,在此恭候武当张真人多时了。”他的声音平和而温暖,为这肃杀的江湖氛围增添了几分祥和。
面对张三丰等一众高人,他显得异常镇静自若。
少林寺,千年的武学圣地,其深厚的底蕴自是不言而喻,处处彰显着非凡的气度。
这位年轻的知客僧,尽管年纪尚轻,却已在修行之路上颇有建树,心性之沉稳超乎常人。
观察其呼吸吐纳之间的节奏,以及举手投足间的风范,无不透露出他身怀不俗的武学修为。
张三丰见状,轻轻颔首,表示赞许。他此行目的明确,只为向少林寺讨个说法,查清觉远大师逝世的真相,自然不愿无端为难这样一位年轻的僧人。
于是,一行人便跟随着这位知客僧,踏上了前往少室山的路途。
山脚下,武林中人越聚越多,人数之众,已逾数万,黑压压的一片,蔚为壮观。他们皆因张三丰欲挑战少林寺的消息而纷至沓来,渴望亲眼见证这千年难遇的武林盛事。
此事在武林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众多势力纷纷将注意力聚焦于这片土地,场面暗流涌动,人群间似乎自然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是由各大门派和各方势力组成的联合阵线,他们的心声不谋而合--期望少林寺能够力挫张三丰。张三丰的崛起势不可挡,其“天下第一人”的称号绝非空穴来风。倘若此次他能在少林寺的较量中胜出,无疑将奠定他在武林中的至高无上地位,迫使天下门派与势力向武当山俯首称臣。这是各大势力与门派都不愿见到的结果。
昔日,少林寺被尊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但因其身为佛门清净地,对江湖纷争往往持超脱态度,较少直接干预,这正是其他门派乐于拥戴其为武林领袖的重要原因。然而,若武当派在张三丰的带领下,取代少林成为新的武林霸主,那么局势或许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湖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各大门派与各方势力对此情形均心存芥蒂,尤其是那些根基深厚的大势力与大门派,更是坚决不愿看到武林中再添一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太上皇”。而对于那些无门无派或是依靠家传武学行走江湖的侠士而言,他们的立场则截然不同。少林寺长期雄踞武林之巅,早已引起这些江湖人士的诸多不满,他们内心深处都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有人撼动少林的地位,将其从神坛上拉下。对他们而言,无论是谁最终成为武林的新霸主,其实并无太大分别,只要能打破少林一家独大的局面便好。
然而,尽管心中如此盘算,当目睹张三丰一行人缓缓登山之际,这些江湖豪客却并未有人轻举妄动,紧随其后。他们或许在暗中观察,或许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总之,此时的少室山下,除了张三丰一行与少数知情的武林人士外,一切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潮汹涌。
毕竟,江湖虽大,但性命更为珍贵。在此等关键时刻,贸然涉足少室山,无疑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境,难以自处。一旦双方激战爆发,立场的选择将成为棘手难题,胜负未分之前,轻易站队无异于自寻死路。这些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自然深谙此道,因此,他们只是远远观望着张三丰等人的身影,保持着审慎与距离。
张三丰步伐稳健,每一步都似乎在回忆往昔。故地重游,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慨。昔日他被迫逃离少林,身后是无尽的追杀与逃亡,那份仓皇与无助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而今,他已屹立于武林之巅,成为公认的“天下第一人”,再次踏上少林这片土地,他的身份与地位已今非昔比,再无人敢轻易小觑于他。
张三丰凝视着前方庄严的古刹,眼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芒,那是对过往与未来的坚定与期许。
“少林,我张三丰来了!”他心中暗道,语气中既有对故地的怀念,也有即将揭开真相的决心。然而,心中又不免泛起一丝遗憾,因为那位他曾敬重的觉远大师,已不在人世。
回望过去,岁月匆匆,五座山峰依旧矗立,碑林也保持着往昔的模样,但人事已非,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仿佛隔了一个世界般遥远。
就在这思绪万千之际,张三丰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与郭襄在此相遇的情景,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带着一丝温柔的笑意。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瞬间,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虽然现实中郭襄并不在身边,但这动作却是对那段美好记忆的深深怀念。
“张真人,别来无恙啊!”一个想象中温柔的声音在他心中响起,仿佛郭襄正站在他身旁,与他共话往昔。
少室山巅,一阵悠扬的声音自远方飘来,那声音中正平和,蕴含着深厚的内力,仿佛能穿透云霄,与天地共鸣。少林寺的大门前,玄慈方丈领着众僧人缓缓步出,他们身着金黄色的僧袍,面容虽显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不凡的精神气度。这些皆是少林寺内各堂首座的高僧,有的辈分甚至高于方丈,平日里潜心修佛,苦练武学,与世无争。
然而,今日张三丰亲临少林,此事关乎少林数千年声誉,非同小可,故而众高僧纷纷放下修行,齐聚寺门,以表尊重与重视。
张三丰见状,停下脚步,双手合十,朗声道:“武当张三丰,拜见少林诸位高僧,有礼了。”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山谷之间,彰显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玄慈方丈轻诵一声佛号,声音中带着几分歉意与尊重。“张真人威名远播,本应倒屣相迎,只是少林寺有古训在前,女眷不得入内,此乃寺规所限,还望真人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