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兆中在《燕京晚报》副刊上登载的《好事多磨》很快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晚报方面特意出了一期关于新时代文学思潮的专题采访。
特别是,当他拿到报纸,看到采访对象是即将发刊的《当代》的第一任主编秦兆阳,采访记者是王记者的时候,心下没来由一乐。
晚报的第一版面上,详细刊登了两位的采访对话。
王记者:“兆阳老师,您好!我是燕京晚报的记者,很荣幸这次能够采访到您。”
秦主编:“记者同志你好,我也很荣幸能接受采访。”
王记者:“您是咱们文艺阵线的老干将了,都说现在全国青年都在崇尚文学热,您从老文艺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文学热和早些年的文学思潮有什么区别?”
秦主编:“我认为还是一个……”
中间大多是关于文学环境的采访对话,方兆中往下看了几行。
王记者:“前段时间我们晚报上刊登了一篇《走在人世间》,是出自一位年轻作者之手,这位同志前几天又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发在了晚报的副刊上。
据我所知,他在创作的同时,也曾向人文社投过稿,您对他有什么看法?”
秦主编:“在如今20多岁的新生代作家里,方兆中同志绝对是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创作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这在目前的同类作家身上很难看到。
或许《好事多磨》上还体现不出来他的创作力,六月份《当代》出了第一刊,广大读者朋友们就能在杂志上看到他风格迥异的作品?”
王记者:“既然这么说,兆阳老师能不能透露一点,方兆中同志创作的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能被您选中登上《当代》的第一刊?”
秦主编:“是一部军事题材的谍战小说,叫做《风声》。”
王记者:“是长篇还是短篇呢?”
秦主编:“第一刊上登载的是短篇,我们编辑部方面已经在谈长篇的修改工作。”
方兆中看报的同一时间,昌北县,悦宾饭馆。
方光洁非常有生意头脑,《好事多磨》登刊以后,她将这两天的《燕京晚报》收了厚厚一小摞,特意在饭馆里设了个报刊架,让光临饭馆的顾客们都有看晚报的机会。
人流量明显多了不少,更有趣的是,不吃饭的年轻人就在茶余饭后的工夫走进饭馆,取一张燕京晚报。
来都来了,总不好白坐着吧?
她跟张桂花商议,特意加了两道小点心,什么油炸小鱼干,茉莉花泡茶再加上一点点的白糖。
价格实惠,几分钱左右。
年轻同志买上一小碟或一大杯,拿着晚报坐在馆子里看起来,到了饭点就相伴着回家,也不耽误食客占座,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讲起悦宾饭馆的少东家方兆中:
“以前在县里的时候,就好像听过他的名字,你见过他没有?”
“怎么没见过?今年咱们县里预考状元就是他呢,前阵子他在春风胡同里给街道帮忙,也是做文字工作!”
“哦!我记起来,他以前是不是要谈一个结婚对象,但是那女同志好像有点儿道德问题?”
“那位啊!你是不知道,我跟你说,当年想方设法搭上兆中一家,从农林队调上来,结果看不上……”
昌北另一,县委大院。
“庄晓丹,你的回城申请批准了。”
“庄晓丹?庄晓丹同志!”
庄晓丹有点走神,办公室发文件的同志叫了好几回才回过神来。
“啊,我在!好的,谢谢你了同志!”
“不用谢。”
庄晓丹接了那张信封,按理说她该高兴才对,回上海,那是她梦寐以求努力了多少年才拿到的批准名额啊!
但此时此刻,她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有点怅然若失。
燕京晚报她一期没落下,方兆中一步一步走来,其间的变化她也全部看在眼里。
庄晓丹清楚地感觉到,自己与对方仿佛越来越远,再也触摸不到似的。
-----------------
人民大学。
这两期的晚报卖的实在太快了,王小波好不容易从同学那搞到一份报纸,激动地阅读起来。
光是看文章,他还不至于这么激动,激动的原因是他真的收到了方兆中同志的回信!
而他的一位同班同学也写了信,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这怎么能不让他激动呢!
“好事多磨……”
小王同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当他看完一整篇好事多磨,看完刘方方面对幻声的时候,大大感叹:“真是好事多磨啊!”
思索间,他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把一封稿件塞进包里,拎着背包夺门而出。
-----------------
陕西,一辆通往燕京的绿皮卧铺火车上。
王卫国同志坐在床铺上,阅读着他在车站买来的燕京晚报。
他的手里拿着一份,桌上搁着一份。手上的是王记者采访秦兆阳老师的,搁着的那份是已经看完了刊登了《好事多磨》的。
如果说上车之前,老王同志的心中还有一份犹豫,那么看完这两份报纸,他去燕京的决心已经愈加坚定。
老王同志放下了手中的报纸,遥望着窗外的风景,正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一次会面。
-----------------
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
一位女演员正坐在剧组的拍摄镜头外,看着手里的一份报纸,神色有些郁闷。
半个小时以前,她刚刚被导演训责了一回,说她表现差劲,总是无法快速地进入角色状态,如果继续以这样的拍摄状态跟进剧组,那么导演组会考虑把她换掉。
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正在摄制的影片名叫《祭红》,是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第一部能参演的影片。
从73年开始,她就在上海寻找各种出演电影的机会。
她第一次试镜过上影厂预备筹拍的《年青的一代》,碍于知青身份最终作罢,且没能留在上影厂,后来投考上海戏剧学院,却又无疾而终。
74年之后,她终于进入了总政话剧团,文艺事业也算有了开端。
然而她不远万里来到长影厂,本以为演艺事业会在此生根开花,现实却狠狠打击了她。
女同志梳着齐肩的中长发,正看到报纸上那篇《好事多磨》。
她看的入神,到末尾时,情不自禁撑着腮颊,明亮的眼睛闪动着,喃喃自语道:“好事多磨……”